【本報訊】大澳龍舟遊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艘全新港產龍舟昨下水返水鄉。本港漁村文化受現代文明蠶食,出生銅鑼灣避風塘漁家的社工毋忘漁民互助精神,加入大澳新生代漁民子弟,傳承水上人家划龍舟「人龍合一」的奮鬥精神。
兩艘獲衞奕信基金會資助、百分百港產的大澳「游龍」,擇定昨天吉日在香港仔造船廠進行下水禮。大澳一眾跨代漁民子弟誠心上香後,雙龍緩緩滑入海中,經水路運返大澳,再由龍舟健兒響鑼鳴鼓,齊心合力穿越橫水渡,途經水鄉兩岸棚屋水道,把新龍送抵楊公侯王古廟。昨適逢聖誕假期,吸引不少遊客觀看。
發揮漁家互助精神
年屆82歲的老師傅羅好允漁家出生,做了龍舟50多年,他指港產木製龍舟乏接班人,近年被玻璃纖維龍舟及內地製、成本較低的龍舟取代。羅好允說划龍舟傳統要傳承下去,港產龍舟和龍舟運動同樣要有新生代接班人才能發揮「人龍合一」的精神。
在銅鑼灣避風塘出生的28歲李耀明,毋忘那些年住家艇的睦鄰互助精神。李說投身社會工作後的服務對象,不少是因漁業式微、被迫移居岸上的漁民。他加入大澳龍舟隊十多年,追尋早已消失的漁家互助奮鬥精神。他說大澳龍舟遊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港產新龍下水正好是香港從昔日漁村變演成今日國際都會,漁民子弟新舊交接、傳承漁家獨特傳統文化的里程碑。
大澳龍舟遊涌於百多年前爆發瘟疫,水鄉居民請出諸廟神明,沿棚屋水道祈求驅走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