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光芒盡蝕的莎劇 - 孟暉

孟暉:光芒盡蝕的莎劇 - 孟暉

朋友才一開口通報「凱文.斯派西來了」,我便立刻歡呼「同去同去!」想來,為《理查三世》奔赴國家大劇院、把劇場填成滿座的熱情觀眾中不乏如我者。十多年來通過盜版碟追看凱文.斯派西(KevinSpacey)的影迷終於作為合法觀眾一睹偶像真身,凱文.斯派西則借助盜版碟所建立起的人氣成了票房保證,這一奇特的雙贏局面證明世事果然難料哇。
《美麗有罪》(AmericanBeauty)的主演無疑在舞台上就像在攝影機前一樣敬業,然而,好萊塢明星無論多麼認真努力,要對付舞台、對付莎劇,還是缺乏專業的功力與修養的底蘊。電影導演薩姆.門德斯(SamMendes)一樣不堪此任,以至這戲越看越像一台中國話劇,到最後扮演斯丹萊的演員居然聲嘶力竭地大喊大叫,這不是咱國演員十多年前用來表達激情的招數嘛!我懷揣的那一顆熱愛西方戲劇的小心靈算是涼到了冰點。

其實,本人那麼雀躍,並非僅僅因為奧斯卡影帝的來臨,更因為對《理查三世》這部名劇的珍愛。莎士比亞的「英王系列」屬於頗為奇特的一組作品,是編給大眾看的歷史演義故事,卻能從每一位國王的事蹟中發掘出獨特的意涵,各部戲的氣質與風格也熠熠生輝,彼此相異。《理查三世》恰恰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部,讀劇本只覺得像是徜徉於哥特大教堂的深處,與滿壁籠罩在陰影裏的沉重形象相伴。它們擁擠得難以辨清,成行成列的直墜向地獄,這些污濁的靈魂啊,在落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際偶爾也徒勞地揚首,想要仰望一眼天堂,但盲視的眼卻看不到一線聖光。
也許,這種以史事為原型的大戲就該從容地演上一天。利用一個周末的晚上,在三個小時內把一個陰謀家的篡位過程演示一遍,必然倉促與粗疏。不過,沒有各個層面的節奏、沒有舞台空間的運用、沒有精神的深度等各種沒有,並不因此就可以開脫。

像一切優秀劇作一樣,《理查三世》暗藏着多種方向的理解路徑,考驗後世創作者的悟性。在西方的語境裏,這個戲的一個核爆式威脅其實是徹底顛覆基督教信仰,因為戲中讓惡人最終垮台的動力不是「上帝的公正與仁慈」,而是厲鬼們的怨恨,是血仇讓失勢者的詛咒積蓄起殺人的能量。換在今天,當然可以把這一主題轉成理性化的懷疑,繼續追問善在世間是否存在?
不過,這一鬼魅橫行的景象之下尚藏有更深一層的主題。情節的推進一邊貌似在宣揚迷信,一邊卻是同時通過各個角色的具體行為堅決否定了迷信,讓觀眾清楚地看到:鬼魂作祟、怨咒成真,只是戲中人們對厄運降臨的荒謬解釋,是他們「鬼由心生」。之所以滿台血腥,貴族們一個個喪命,乃是因為活着的人競相以罪孽堆疊罪孽,促使形勢不斷趨向最壞狀態,亦即「自作孽,不可活」。但是,導演門德斯居然停留於劇情所呈現的最膚淺表象,在舞台上大力渲染詛咒、鬼魂的恐怖,彷彿他真的認為是這些東西決定了當事者的命運。由此觀之,這個創作班子僅僅讀懂了劇本的字面意思而已。

凱文.斯派西以及他的夥伴們的另一個根本錯誤,是以為理查三世以及其他劇中角色真的有良心和良知。不,這些人只是自以為有良心,自以為清醒。不知是因為神毫無憐憫,還是因為根本沒有神,反正他們天生就不曾配備產生良知與良心的能力,這才是此群生物最大的悲劇!整齣戲看不到一絲清明的光,無論貴賤,都承受着雙重的不幸──智力上的愚蠢與精神上的愚昧。劇情不厭其煩的展示每一位貴族被處死之前的懺悔與祈禱,卻是揭示他們即使在終於虔誠呼喊上帝、在最為真誠地想要覺悟與仁善的一刻,也還是豬油蒙了心,甚麼都沒明白。角色們無論在行奸詐之計暗自得意雀躍的時候,還是在短暫的悔悟與反省的片刻,都是一樣的愚昧,才是《理查三世》最閃光的魅力,也是最讓人絕望的黑暗內涵。

斯派西及門德斯甚至沒有交代清楚理查三世心理上的轉變。開場時的理查並沒有僭位稱王的野心,只是出於嫉恨想要迫害別人。不料時局對他過於有利,宮廷裏全是些沒有大局也不識個人利害的無常小人,忙於互相傾軋,讓這個畸形人的陰謀如輕車快馬般載着他馳向王座,於是理查的目標連同他的自我期許便扶搖上了青雲。戲中的理查三世永遠在自作聰明,但其實每一步都不清楚自己在幹甚麼,甚至惡念初起也只是因為糊塗,這就使得他所製造的一場空前血腥除了恐怖與醜惡之外,在任何層面上都沒有絲毫意義。然而凱文.斯派西竟以為他所扮演的人物有着理智清醒的靈魂,絕對領悟自己惡行的性質,於是一個狡詐蠢人的張牙舞爪就變成了小丑的耍寶。其他角色基本上是同樣的失誤。
結果是傳說中的經典在某些時刻彷彿不過一出膚淺的時事諷刺劇。比如愛德華四世強令群臣彼此和解的一幕,就讓觀眾不由自主地想到最近歐洲債務危機中出現的各方角色。雖然幾個世紀過去,但似乎人並沒有進步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