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鹹蛋黃 - 高慧然

寂寞的鹹蛋黃 - 高慧然

大澳特產,除了蝦醬、鹹魚、茶菓,還有生曬鹹蛋黃。有沒有人留意到,大澳居民曬在竹匾上的鹹蛋只有赤裸裸的黃,既沒有蛋白,也沒有蛋殼?忍不住向當地人請教,蛋白去了哪裏?
原來,鴨蛋蛋白在製作漁網時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漁民把漁網浸泡在蛋白中,有防水作用,同時令漁網更堅固耐用。蛋黃是剩餘物資,漁民不忍把它們浪費了,遂將它們用鹽醃了,製成沒有「外衣」的鹹蛋黃。醃製時,在竹匾上撒一層鹽,把蛋黃鋪上去,再在蛋黃表層撒一層鹽,直接放在陽光下曬。鹽很快逼出蛋黃內的水份和油份,使它呈扁平狀。有別於傳統鹹鴨蛋的滾圓狀。而且醃製時間大幅縮短,三天即可。傳統鹹蛋是連殼浸泡在鹽水中的,起碼三個星期,鹹味才能滲透。
大澳的扁平版鹹蛋黃質地堅韌,不容易對付,而且特立獨行,不喜歡與別的食材相融。我曾嘗試用小火慢炒的手法,想將它們炒融了烹製黃金蝦,不太成功。用它們來蒸肉餅,蛋黃和肉無法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後來靈機一動,將它們切成碎粒,混入肉餅中,倒是別有風味。若讀者朋友有好的食譜,煩請告知。謝謝!
我還是喜歡傳統的鹹蛋黃,有了蛋殼和蛋白的保護,蛋黃保持了鬆化的質感,一匙挖下去,油份應聲而出,是大澳鹹蛋黃沒有的風情。看,有伴侶,心臟終究柔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