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左一口蛋糕,右一口布甸,五歲的李子健看着眼前美食展現滿足笑容;誰想到這個活蹦亂跳的小男孩,因先天小腸壞死,還未夠一歲時便曾接受兩次切腸手術,腸臟只餘下正常人約三分之一的長度,要注射營養奶續命。靠着醫護和家人照顧,子健現已如其他小孩般健康成長,今年更實現願望,與家人同享聖誕大餐。 記者:陳凱迎
不少家庭會於聖誕節吃大餐慶祝佳節,但對李家而言,這曾是個不可能的夢。李媽媽憶述,當年懷孕五個多月,進行產前檢查,發現胎兒先天有腸塞問題,造成部份小腸壞死,「知道咗當然會唔開心,但冇諗過唔要(意即墮胎),亦都冇諗過會咁嚴重」。
八個月大只重七磅
結果,子健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出世時腹部已脹如氣球,隨即要接受10多小時的手術將壞死小腸組織切除,術後子健餘下的腸臟,長度只及正常人約三分之一。醫護人員當時向李媽媽坦言,子健的情況並不樂觀,「聽到好失望,自己陀BB時好注重健康,唔明點解都會咁」。術後半年子健一直留醫深切治療部,靠靜脈注射營養奶維生。
子健八個月大時,體重只有七磅,「人哋啱啱出世都有七磅,你可以想像佢嗰時有幾細粒?」醫生當時再替子健進行第二次手術,接駁腸臟;術後子健仍須長期住院。「嗰時每日朝早七點去到醫院,夜晚10點先有得走,諗番起都幾辛苦」。李媽媽說。為縮短往來醫院的時間,原本居於大埔的子健父母,搬到與威院鄰近的「麥當勞叔叔之家」暫住,約一年後待子健順利出院,才舉家搬回大埔。現時子健還會和父母回到這個「家」做義工,媽媽幫忙清潔打掃,子健負責表演耍功夫逗大家開心。
雖然腸道較一般人短,但子健在醫護和父母悉心照顧下,也可如其他孩子般健康成長。今年他更有機會與父母及媽媽腹中的寶寶,於商場內齊齊品嚐一頓豐富的聖誕大餐。
腸臟會隨年紀增長
有份參與醫治子健的中大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譚煜謙表示,如子健般先天性腸塞導致小腸壞死的個案相當罕見,威院於過去10年,同類個案只有10個以下。
無論是先天抑或後天原因,引致要切腸保命,這類個案也可歸類為「短腸症」,此症患者因小腸較短,不足以吸收正常營養份量,需要靜脈注射營養奶至少一年,才可離開醫院過正常生活。譚教授指,孩子切腸後假如仍餘下至少20厘米的小腸,加上整體大腸完整無缺,及患者的腸臟會隨年紀增長,生存率一般較高。
足月嬰可因腸扭曲死亡
【本報訊】中文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譚煜謙(圖)表示,初生嬰兒小腸一般長度有150至180厘米,導致嬰兒切腸的原因以後天為主,如早產嬰常見因後天壞死性腸炎需大幅度切腸;嬰兒即使足月出世,出世首周也可能因腸臟扭曲,突然嘔吐綠色分泌物,若未及時接受手術「扭番正」腸臟,死亡率極高。
譚說,壞死性腸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常見於早產,尤其是出世時磅數過輕的嬰兒身上。出現壞死性腸炎的嬰兒倘若只有少部份腸臟潰瘍,可用藥物控制;一旦潰瘍範圍較大,嬰兒便須接受切腸手術,並相隔一段時間再做駁腸手術。
腸臟180度扭轉
腸扭曲(Intestinalvolvulus)則可在足月嬰兒出現,患者出生時腸臟已180度扭轉,但卻無任何症狀,「一般BB出世都唔會專登照X光檢查,所以好多有呢個病嘅BB都係病發先知有問題。」譚指,患者病發時會突然嘔出綠色分泌物,須盡快做手術將腸臟「扭番正」,否則隨時死亡,「開開心心帶BB返屋企,點知就因為咁突然冇咗」。
至於如李子健般先天性腸臟壞死的個案,與胚胎形成時突然血液供應不足有關,但由於胎兒是透過胎盤從母體吸收營養,故即使先天腸臟壞死,胎兒也可繼續成長,直至出世後要靠自身腸臟吸收,才須面對腸壞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