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事經過油麻地一帶,與不諳中文的同事經過砵蘭街,忽然記起一九九八年讀Form4時所寫的一篇作文,一時興起,便與同事談起來。
那時候的作文題目叫「街頭小景」,記不起當時自己在想甚麼了,居然下筆就寫砵蘭街。小子其實那時旺角也不常去,根本全是憑空想像,幻想自己是當扯皮條的「馬伕」,在街上遊蕩,見到有過氣的鳳姐,骯髒的街道,滿地的廢棄物,及如自己一般行屍走肉的年輕人,慨嘆自己浪費光陰,為時已晚云云。
老師見到此文,非常不滿,說雖然文章結構不錯,但是若公開考試寫這樣的文章就必死無疑。為了使其他同學也明白,老師於課堂讀了作文一遍,然後以離題為名,減分二十。當時很恨老師把自己先示眾後處斬,覺得太過不留顏面。
同事聽了,先是大笑為何當年的小子居然寫出這樣的文章,然後批評說:「你的老師怎麼不鼓勵學生創作啊。」
好一句鼓勵創作。現在回憶起來,要是當年沒有於中學時往外國讀暑期班,沒有學過何謂CreativeWriting,自己可能永遠都寫不出這樣的文章。但是香港的學校一直着重考試成績,學生再喜歡創作,也會在相容不下的制度下毫無出路。
現在政府常談教育改革,說要與外國看齊,學校不用背誦範文了,中史等被統列為通識了,卻不見學生的能力有寸進。外國的學生,談起自己國家的世界名著,都會驕傲的說,這本書,是我國文人寫的,你曾讀過麼?於現在的香港,制度及社會風氣都未改變,卻要談大改革,只怕眼高手低,兩邊不討好。不信的話,請問一下現在的學生,中國古典文學他們知多少?
(編註:林夕抱恙,專欄「常言道」是日暫停。作者謹此致歉。)
肥仔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