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不,今期不是說甚麼兩成人賺了八成收入之類的話題,而是筆者對是否重新檢查自己分析的一個指引,就是若多過八成人同意或反對,則多會重檢,但倘若同意相對不同意比例是70/30、50/50之類,多不理會。
八成贊成也要重檢?對,尤其是近乎全部贊成時。為何?其一是歷史之教訓,例如06年時美國人深信房地產價格只會升不會跌,通常拐點便距離不遠。又或德國人於二戰前一窩蜂推舉希特拉當元首,結果如何不須多講。
反之,不少好的學說最初是不會有太多人信或喜歡,如加俐略發現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又或戴卓爾夫人當年的經濟政策。當然不是說凡不受認同或歡迎的東西一定有價值(許多時不是),只是統計上有異議屬正常兼健康。
資訊過多需小心選擇
其二是筆者對自己的分析不是不相信(不相信的不會講,但講的不一定常對),但知道大約有多少把握,以及有多少不足之處,繼而不會以為自己是100%必對。不知道有沒有「必勝」之fool-proof投資方程式,只是仍未找到。至於導致不足之因由眾多,如筆者之有限知識和經歷,以及有限之資源、時間、資料等,有時更由於市場變化的速度。
筆者許多年前是不太在意宏觀分析的,但經驗就是無論某房地產項目之地點、建築質素、設計設備、以及管理營運如何優勝,一旦經濟大環境不相就,回報也可以變得不理想。從那時開始,便留意多一些宏觀資訊,以及學習部份方法,希望增加個別項目的回報和減低風險。
過程裏領悟到一些東西,部份如下:
(甲)房地產市場存在不少「不是定律之定律」。不是定律之定律未必是完全錯,只是非次次都對,亦正因它們許多時是對,才令許多人以為它們是定律。舉例如利率低樓價升之說,只是有時對,或許兩者皆反映同一因素而非因果關係:「資金流量」。
(乙)未來分析工具會包括腦部科學(neuroscience)等。近年腦部科學、經濟行為學(behavioraleconomics)等有不少新進展,相信日後可用於市場分析,不是說從此不再採用經濟學的方法,只是互補漏洞。
(丙)凡市場有「過多」的房地產資訊,就得小心。包括新聞、文章、研討會、書籍、電台電視節目等。若隨意逛街也聽見陌生人談及房地產,就更確認。順道一提,不少成功房地產投資者喜愛出書談及成功之道,相信大部份是抱着與人分享的善良意願。然而,有少部份予人感覺是藉着出書來潛意識地說服自己之investmentformulais100%guaranteedtowork,否則不安心似的。
無論如何,這類刊物的數量有啟示作用,還記得07年國內有很多股神出書教人如何買股致富,現在呢?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