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本地女醫生比例持續上升。衞生署調查指,09年每百名女醫生有253名男醫生,較82年每百名女醫生有520名男醫生比例明顯上升,近年醫學院的男女醫科生已各佔一半。醫生組織呼籲當局應多關注女醫生有生兒育女及照顧家庭的需要,避免工時過長。
記者:梁麗兒
本港過往女醫生人數雖遠較男性少,但當中不乏舉足輕重的名醫,如年屆八旬、曾任港大學副校長的內科學系榮休教授楊紫芝,不僅是國際上的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權威,更在本港醫學界桃李滿門。公立醫院也有不少女將任管理層,如九龍西聯網行政總監董秀英,大埔那打素醫院行政總監兼新界東聯網臨床服務統籌鄭信恩,更是03年沙士期間每日公報疫情的代表。
促請醫管局配合
衞生署進行每兩年一次的醫生人力調查,向當時全港11,495名註冊醫生發出問卷,了解其年齡性別、工時及就業進修等情況,最後成功訪問6,900名仍在職的醫生,女醫生佔28%,其餘為男醫生。整體有49%受訪醫生私人執業,42.2%任職公立醫院,平均年齡36歲;其餘人士受僱政府或大學。
本港女醫生比例由82年起按年上升,由82年時每100名女醫生有多達520名男醫生;2000年時升至每100名女醫生對347名男醫生;09年升至253名男醫生,即每一名女醫生有2.5名男醫生。至於工時,受訪醫生每周平均工作48個小時,近半人每周平均候召20小時。調查同時又訪問了1,938名註冊牙醫,也發現女牙醫比例增加,82年每百名女牙醫有679名男牙醫,至前年則為每百名女牙醫有263名男牙醫。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首名女會長蘇潔瑩稱,「男女醫生係工作編制及工作量無分別,但女醫生係體能同生理上就有局限,要用力或長時間嘅工作就未必做到」。不少女醫生婚後或生育後因要兼顧家庭,部份人轉往私營市場或兼職,該會促請醫院管理局作配合,如減少懷孕女醫生通宵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