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十二月在紐約,當然不可不看巴蘭欽的《胡桃夾子》。這齣專在聖誕上演的小兒科芭蕾,以前我最熟三藩市芭蕾舞團的版本,先入為主的關係,看別的舞團搬演總是嫌這嫌那,連巴先生的大師手筆,也經過一輪掙扎方能乖乖接受。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美國第一台完整兩幕版,正是我因利乘便所以耳熟能詳那齣,一九四四年開鑼公演,比後來居上的巴版早了整整十年。更意外的是,和聖誕老人及聖誕禮物一樣家喻戶曉一樣不可或缺的佳節代表,竟然直至紐約市芭蕾舞團拉面整容才深入人心,要不是上世紀初曾經在俄國參與演出的天才神童記性好,今時今日我們口口聲聲的「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樂章」,極可能縮水為「兩大」。
上網訂票,演出地點列作DavidH.KochTheater,不禁打個突。鄉下佬歷年長途跋涉往上西區文化中心朝聖,不論觀舞聽歌劇上圖書館,雖然籠統把目的地稱為「林肯中心」,約莫記得巴先生佔據的基地叫紐約市劇院,幾時冒出一個聞所未聞的大衞高茲?零一年七月去看蕭菲紀蓮自編自跳《吉賽爾》,也還是好端端的呀!唉,一不留神犯這種劉姥姥式錯誤,難怪地頭蛇笑歪嘴巴,人家掛上新名號三年了,要是由乜小姐升呢為乜太,恐怕已經抱兩。細讀這位善長仁翁的捐獻方案,覺得非常有趣:他承諾十年內奉上一億美元作維修之用,回報是劇院以他命名,為期起碼五十年,約滿後其家人有權否決新名字。啊,上海的天蟾舞台不是易名逸夫嗎,不知合約有沒有這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