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法分子盜取市民個人資料向銀行申請信用卡,或到財務公司借款的案件時有發生,犯案手法更層出不窮。最新一期《壹週刊》報道,有受害者經僱傭公司聘請外傭,提供身份證、住址及銀行存摺副本等,但竟遭假卡集團盜取有關資料向銀行申請信用卡,再用信用卡購物或透支現金,受害人直至銀行通知才發現個人資料被盜用。
金管局現時有一套實務指引,供銀行或財務公司審批申請者的資料真確性,銀行或財務公司在審批每宗申請時,需向申請人核實其提交的資料如身份證號碼、住址和收入證明等資料屬實,不可以單憑傳真或郵寄批准其申請。
最新一期《壹週刊》報道,假卡集團詐騙手法越來越猖獗,由以往用假資料製假卡手法,發展到盜取受害者的真實資料。其中一名在貿易行做文員的受害人林小姐,早年曾到旺角環亞外傭公司請外傭,向該公司提供銀行存摺副本、身份證副本及入息等資料,但竟遭假卡集團取得,並向多間銀行申請信用卡。
申請18萬貸款購二手車
不法分子更竄改她銀行存摺的入息金額,令每月薪金逾5萬元,圖獲批更高信貸額。當不法分子成功申領信用卡後便到處購物。
近月銀行約見林小姐,懷疑她被騙徒盜用資料申請信用卡,她方如夢初醒,遂向環聯資訊有限公司查閱個人信貸紀錄,發現被簽賬兩萬多元,更被不法分子冒名向銀行申請了一筆18萬元的汽車貸款,購買一部豐田二手車。
林小姐批評銀行職員審批信用卡過程很兒戲及粗疏,因為其中一張偽冒的住址證明是電費單副本,地址為跑馬地光明臺某單位,但電費單卻由中電發出。她又說雖然銀行願意承擔騙徒冒簽的兩萬多元消費,但她信貸紀錄已經被「畫花」,恐後患無窮。她又透露受害者更包括其弟婦,也被不法分子冒認申請多張信用卡,共簽賬超過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