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恩仇 - 陶傑

英法恩仇 - 陶傑

歐盟開會,法國總統在會場像穿花蝴蝶,人人握手,遇上迎面而來的英國首相,首相伸手,總統沒理會,英國首相有點尷尬,手縮不回來,拍拍急速閃過的法國總統的肩。
事後解釋:兩人早就握過手了,不必再來此縟節。
英法兩家很多仇怨,都說是從百年戰爭開始。英軍把聖女貞德判處火刑。然後又征服了拿破崙。說英法是仇敵也不對,一八六○年,英法聯軍打中國卻難得的合作,把咸豐皇帝趕到熱河,但在火燒圓明園時,英法又起爭執:法軍本來力主燒紫禁城,英軍反對,說紫禁城歷史悠久,而且是人家的主宮,事情做得太絕了,燒圓明園比較好,最後法國人屈服。
英國人看不起法國人,認為法國人衝動而激昂,法國人看不起英國人,認為英國人拘泥而不懂享受,近乎小家。確實,法國十九世紀還有雨果的「悲慘世界」,慷慨悲情,英國的珍奧絲婷和白朗蒂姐妹就沒有如此大手筆。
英國人和法國人時時吵鬧,但他們的爭吵為文明世界添了許多輕鬆的話題:戴高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英國收留,在倫敦向淪陷的法國廣播,呼籲地下游擊隊抗納粹,但戰後反臉不認人,英國要加入共同市場,首相麥美倫訪問巴黎,叩門多次,戴高樂冷笑拒絕。法國人覺得一海之隔的這個鄰居很嚕囌,戴卓爾夫人提着一隻手袋,像家庭主婦上街市買菜,歐盟的一盤帳,她掂起這棵葱,搖搖頭,說太貴;撿起那條魚,又搖搖頭,說不新鮮,把法國總統米特朗氣得臉色發青。
二百多年前,法國革命,當初英國人很鼓舞,覺得人權自由和君主立憲的春風,終於從自己這邊吹過去了,沒想到恐怖時代,法國人可以這樣殘忍。
吵還吵,英法在利益一致時,還是會一起行動。蘇彝士運河危機,英法出兵,這次攻利比亞,也各自轟炸,彼此盯着,看誰跑得快,誰搶到利比亞的石油和建設合同。這樣的死敵加伙伴,世上獨一無二。
一個國家,像人一樣,總是要講點氣質,國家之間也要緣份,像日中兩國,天生沒緣份,一海相望,兩皆痛苦,這又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