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外滙佔款連續兩個月下跌,共涉527.9億元(人民幣.下同),加上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去世增加地緣政治風險,有經濟師預期,美元作為避險資金會繼續走強,人民幣由現在至明年首季會停止升值,直至環球經濟好轉。 記者:周燕芬
中國11月底外滙佔款餘額為25.459萬億元,按月減少了279億元,為連續第二個月下降;10月則下跌248.9億元,為近4年來首次下降。
野村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預期,未來數月外款佔款均會持續下滑,並對在岸人民幣市場構成壓力。直至全球經濟轉回穩定,歐債危機有所好轉,中國貿易出口上升,貿易順差增加,人民幣才會再重現升值動力。近日政府將人民幣官方中間價高開,主要是不欲人民幣出現大幅貶值。
本月或再降準備金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制利剛亦指出,中國外滙佔款持續流出,國內貨幣供應偏緊,他預期本月再有機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而人民幣由現在至明年首季會停止升值,待環球經濟好轉才回升,明年料升值約3%,今年約4%左右。他又料明年1月人民幣波幅區間會有所擴大。
人民幣自11月底開始貶值,國家外滙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當前外滙形勢變化總體利大於弊,有升有貶的雙向波動符合人民幣滙率形成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在歐美債務危機反覆衝擊、國際金融市場持續震盪下,資金避險動機增強,全球投資風險偏好下降,資本大量撤出新興市場,這使中國一直以來面臨的跨境資金持續大規模流入壓力緩解。
還有中國經濟和出口增長出現減速,做空人民幣的國際投資者亦跨大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民間借貸、房地產調控等因素影響。
外管局:減外儲累積
對於當前外滙形勢變化,管濤認為總體利大於弊,「中國不追求外滙儲備越多越好,當前變化符合減順差、促平衡的目標,有利於減緩外滙儲備累積,增強宏觀調控有效性,緩解人民幣滙率重估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管濤還表示,近期人民幣滙率彈性增加、有升有貶的雙向波動,符合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滙率制度安排和人民幣滙率形成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外滙供求關係改善、滙率預期分化,為推動以市場手段取代行政手段、用價格調節取代數量控制的相關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