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基層及中產一族深受住屋問題困擾,但新開賣的大型樓盤買家卻非本地人,而是內地投資者。環保觸覺進行的調查發現,名城、縉城峰、瓏璽、帝峰.皇殿及尚城等五個今年開賣的大型樓盤,涉及內地人的總成交比例平均達24.8%,推算連同以公司名義購入的單位,內地買家比率更可能高達35%,涉及的金額達到180億元。
內地人在港置業情況一直未有確實數據,環保觸覺抽取了名城等五個新開賣的大型樓盤,合共4,116個單位進行調查,探討買家屬內地人、本地人、外籍人士或以公司名義購入。調查結果顯示,五個樓盤中,涉及內地買家的單位比率高達約25%,其中縉城峰及帝峰.皇殿的內地買家高達30%,其餘名城等三個樓盤的內地買家比例也在20%或以上。
六成睇樓客是內地人
調查進一步將五個樓盤中,能清楚辨別為內地買家的數目,與本地買家比較,發覺內地及本港買家的比例為37.5與62.5之比。若再進一步推算,連同以公司名義購入單位的買家計算,五個樓盤可能平均有35%單位涉及內地買家,反映內地買家已逐步攻佔本港物業市場。
該會本月也曾派員到大圍樓盤盛世「放蛇」,從經紀的口中得悉,高達60%的睇樓客屬內地人,他們最愛有會所設施的大型屋苑大單位,購入的單位主要用作收租。
經紀更指出,現時本港發展商均有在內地做路演,向內地人推銷本港樓盤,在替資金找出路及喜歡炒實物的觀念下,內地買家客源不絕。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出,目前地產商的主要顧客是內地買家,在本港新建的樓盤基本上並非為港人居住,政府未正視私人樓宇市場實況,探索填海及挖岩洞騰出地皮,最終也不能解決「港人買不起樓」的深層次問題。他建議政府考慮,向非本地置業人士,以及以公司名義購置物業者,徵收額外10%的印花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