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替我割個膽囊嗎?」電話傳來熟悉的聲音。
「噢,是你老人家自己嗎?當然可以,你想甚麼時候做手術,我來替你安排!」能替同行服務,是外科醫生的榮耀,更何況是相識數十年的老友記。第一次和這位師兄見面,是參加他主持的電腦學習班,那時還是第二代蘋果電腦(AppleII)的年代!我當年考內科的專科資格,心臟科的望聞問切,都是他替我惡補的。
「多年前超聲波檢查已發現膽石,一直都相安無事;最近幾個月吃飽後總是上腹痛,我還以為是胃病,但吃了胃藥卻沒好轉」。
「這正是膽石塞了膽囊管的典型症狀,我替你盡早安排手術罷!有感染就麻煩了」。
安排好星期六早上入院,九時入手術室,若果微創手術成功,大概翌日就可以回家。
「別讓他這麼快出院,回到家他一定弄這弄那的不肯休息!痛了這麼多年,還騙我是胃病!」能醫不自醫,醫生往往是最不聽話的病人,難怪大嫂有點氣。
超聲波顯示膽囊壁足足有半公分厚,是膽囊長期發炎的症狀,這不是病發了剛幾星期的膽石症。
和我一起上手術台當我助手的是鄺。當年和我並肩在威爾斯打天下的黃毛小子,今天已是資深外科顧問。
果然,栗子大的膽石卡在膽囊的出口,引起膽囊發炎。
我每次切膽囊總是戰戰兢兢,這次更反覆查看哪條是膽囊管,哪條是膽總管。
鄺大概也感受到這氣氛,「教授,這些年來我手術做得越多,但膽子卻越來越小了。」他說。
手術順利完畢。在更衣室換衣服時我對鄺說:「每次我帶學生切膽囊,都和他們講大英帝國如何失去蘇彝士運河的故事。」
「我可沒聽你說過」。鄺在威院實習的時候,微創手術還未開展。
「上世紀五十年代,正當蘇彝士危機的時候,英國首相艾登(AnthonyEden)割膽,不幸誤傷了膽總管,連接做了四次大手術修補才保住性命。若不是有這個醫療事故,世界歷史也許要改寫呢!」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