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行醫樂 - 莫樹錦

醫然一笑:行醫樂 - 莫樹錦

意大利餐廳飄逸着濃郁香氣,沉醉於面前Tagliatelle之餘亦享受餐館內歡愉氣氛,留意到附近有一長桌滿坐上十多人,全是三十出頭的年輕夫婦帶同細兒們,他們衣着入時身光頸靚,一對對年輕才俊跟同快樂活潑的孩子們共享午餐,輕談淺笑之餘亦弄兒為樂,實在是一幀幸福寫照。
心裏正羨慕之際突然聽見:「莫醫生,很久不見。」那邊廂其中一位才俊趨前打招呼,年輕人個子不高,一臉和善地說:「莫醫生,還記得我嗎?」相信我當時定是滿臉疑惑因實在想不起何時相識,他便加以解說:「我是Stanley,記得在多倫多你曾醫我嗎?」
腦袋飛快活動,從記憶裏病人檔案中快速搜尋,既是多倫多便應是起碼十六年前的事,那時這年輕人應不足二十歲,再加上名字,病人檔案瞬間呈現。
當年他是中學生,突發性皮下出血,入院後發現血小板(Platelet)過低,診斷後證實是ITP(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即是身體抵抗力攻擊自身血小板,正常血小板數字應在十四萬以上,而他卻不足一萬,立時用上類固醇等藥,數字短暫上升,但過不了多久又再次下降,病情反覆不定。
數月過後,血小板數字繼續在低位徘徊,病人亦再有出血現象,危機可大可小,若不幸腦部出血,年輕人一生便毀了,這時可嘗試的藥物已用盡,剩下唯一醫治方法是把脾臟切除(Splenectomy),因為受身體抵抗力攻擊後的血小板最終是在脾臟被破壞和吸收,切掉這器官便能保存血小板。但在血小板極低情況下動手術亦有很大風險,決定相當困難。年輕生命懸於一念之間。
二十年後,八千里外,重遇這青年和他幸福家人,便知當年決定正確,冒險動手術帶來今天的健康,很多時醫生未有緣見證當年努力成果,偶然遇上,實在可以樂上半天。
行醫不但是職業,更不但是工作,能運用醫學知識在別人生命上留下絲兒光輝是福份,學醫要捱苦,但所得來的樂遠遠超過。
行醫之樂,絕非跟金錢掛鈎。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