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JoshuaBell是應《華盛頓郵報》之約,參與一項關於品味與價值觀的社會實驗。這項實驗令JoshuaBell甚是惆悵,同樣的人,同樣的演奏,他在音樂廳表演,總是獲得熱烈的掌聲、共鳴和鼓勵,甚或膜拜。可是當他以無名氏的身份在地鐵站演奏,卻無法引起任何人的關注。當天使落入凡間,沒有人能看到他隱藏的翅膀。
對旁人來說,這卻是一個有趣的實驗,某些人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重要的東西,對另一些人來說,其實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比如音樂,樂迷對之如癡如醉,甚至有人視音樂為生命的全部。可是,另一些人對之充耳不聞,甚至還有人覺得那是噪音。
平時,要欣賞JoshuaBell同樣的45分鐘演奏,得去演奏廳,花100美元購買入場券。所以,這實驗帶給我們的思考是,物質社會,品味與價值或者價格往往被捆綁在一起。在很多人的價值邏輯中,貴的不一定是好的,但便宜的卻肯定是不那麼好的,更何況免費的?用100美元去欣賞名家演奏,被視為品味;站在地鐵站,免費欣賞無名氏演奏,則與品味扯不上關係了,即使兩人擁有相同的演奏水準。
還有一個極有趣的思考是:在「錯」的時間、「錯」的場合、「錯」的心境之下,遇上「美」,你有能力和品味欣賞嗎?又或者,在「錯」的時間、地點遇上「對」的人,你又會有怎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