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壟斷本港電力市場的港燈及中電,在不合時宜的管制計劃協議框架內,每年均賺盡最高准許利潤,特區政府固然淪為無能的「塘邊鶴」,兩電在廣大市民心目中已沒有甚麼形象可言。在商業世界以利益為大前提,也沒甚麼企業良心可言,但兩電在處理加價事件的低劣公關技巧,欠缺透明度的作風,卻令公眾更添反感。
港燈昨日中午時段,率先發出書面聲明宣佈微調加價架構,避免召開記者會惹來傳媒的連串質詢,港燈公佈的數字又不盡不實,只單方面強調90%住宅用戶的電費加幅為4.97%或以下,加幅低於通脹等利好數字,其餘10%用戶的增幅,在被多番追問下,發言人推說目前未能提供。整個策略令人感覺「整色整水」,掩蓋維持實際平均增幅6.3%的真相。
中電重複加價理據
在港燈發聲明的同時,中電亦發出採訪通知,說昨午召開記者會回應傳媒連日來的查詢,原本令人抱有期望,以為中電有調低增幅的好消息。不過,中電在整個記者會中不斷重複加價的理據,完全未有回應公眾訴求,整個記者會形同虛設,客觀上表現比港燈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