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聖誕節開鑼,各球會這幾個星期都積極備戰,及進行球員買賣。當中最受注目,當然是基斯保羅及「超人」懷特侯活的交易。如果有留意新聞的讀者,都應該知道之前洛杉磯湖人表態希望能夠引入這兩位球員,但是最終因為「籃球原因(basketballreason)」,令到交易告吹。
那麼「籃球原因」是甚麼呢?是為了平衡球會實力的規制,希望令到球會實力接近點,增加每場比賽的觀賞性。例如每年排名最低的球會,之後一年就可以優先選擇選秀狀元。多名球星都是當年的狀元,包括勒邦占士、懷特侯活、戴歷路斯和比歷克格芬等等。而今年的狀元K艾榮,就投入了騎士的懷抱。
NBA無疑是其中一項世界上最矚目的運動,「籃球原因」的存在,一定就是原因之一。因為這就能製造更多球星對壘的機會,減少球隊壟斷勢力的情況,令每一場比賽都吸引到不同的球迷,因此NBA賽事差不多每一場都是爆滿的。
籃球原因的成功,有點像鋤強扶弱。如果決賽總是一兩隊之爭,有點缺乏新意,猜不到的賽果才是運動吸引之處吧!如果在香港的體壇實行類似的政策,能否帶點新刺激呢?
文:蔡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