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晚上,在電視台錄影廠出現教人感動的場面,由司儀介紹,一個接一個出場的盡都是好人好事。皆屬擇善而固執之人物,他們成為《2011感動香港年度人物》與本身是否有接受過高深教育無關,更與是否身家豐厚無關。他們持一簡單信念:所做一切,不為名利,是對別人有好處,所「付出」的時間、精神、金錢,都是值得的。
同枱一起吃簡單晚餐的嘉賓,當然不是為吃而來,也不是為了出風頭(嘉賓出鏡機會不多,犯不着到來坐一個晚上)。他們是認同有關機構,舉辦這麼有意思的活動。
這一枱的嘉賓,皆屬有頭有臉的社會精英,另一枱,更是精英中的精英,還有疑似未來特首候選人之一,坐在那裏,笑容可掬。這個晚上,主角不是他,也不是一枱又一枱的社會知名人士,是上台接受獎牌的《感動香港年度人物》。
與同枱一眾嘉賓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我們坐得那麼近,感覺卻是隔得那麼遠。大家沒有共同話題,談起話來,只能一句起,兩句止。與身旁的某大企業總裁,祇能說幾句這一代的孩子太幸福了。在這一無所缺的年代,小孩成長更不容易。物質豐足,孩子不一定就會滿足快樂的。總裁管上萬過千員工容易,教家中小霸王則困難重重。
與身旁立法會議員談及議員工作之苦,達成共識這句話,那重量是比千斤鐵還要重,那難度比登蜀道更難,不同黨派的議員,要改變立場談何容易。都是各說各的,真要妥協,也是迫不得已之舉,與達成共識無關。
說起一位當年不但敢言而且早已有環保意識的議員,雖然不再活躍政壇,但她對當前政治、環保課題的研究,提出來的論點,有根有據,很有見地。
相比某些面貌含糊(其實是立場不清,話說了是等如沒說),議員說這位不再出來競選立法會議員「師姐」(在她心目中,這前輩可算她的師姐),真是個難得人物來的。
同枱吃飯,離自己遠一點的是各自修行,不用談話。卻不覺得沉悶,因為仍有算是認識的人在左右兩旁,我們不用說客套的話,應酬對方,都能就有關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晚上的幾個小時,才覺得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