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水底炮彈從何而來?又是哪一種型號?香港退伍軍人聯會主席林秉基稱,他曾向舊戰友細看過炮彈照片,從外觀判斷,他們估計可能是英製81毫米步兵用迫擊炮的鎂光彈(即照明彈),或是用作殺敵的高爆彈,但不論是何者,都像是八十年代左右開始使用的型號,不似二戰時代產物。
林表示,赤柱一帶從未設立射擊場,故是鎂光彈的機會較高,「佢哋都有個降落傘等佢哋響天上面慢慢跌落嚟……響空中燃燒嘅時候基本上會燒晒響入面嘅燃料」。他又說,如見到炮彈尾端有白線,即可肯定是鎂光彈,若是如此,該彈在水中爆炸時殺傷力有限。
在水中仍有效保存
他又指出,若炮彈為高爆彈,則危險性便較高,「粒炮彈浸咗幾耐、信管等狀況完全唔清楚……可能只係因為(發射後)撞擊力唔夠先至冇爆到」,因此,如果炮彈信管受撞擊,比如大浪把炮彈撞向石塊,該炮彈仍可能爆炸。高爆彈在陸地上殺傷直徑約40米,雖然在水中爆炸時威力會減弱,但彈內碎片仍有可能打中附近的人。
軍事評論員昭鴻看過照片後認為,由外形大小判斷,該彈有可能是美製M83照明彈,「英軍以前都會用其他國家嘅照明彈,紀錄上有寫過佢哋用過法國製嘅,用美製絕對唔出奇」。
他解釋指,以前駐港英軍間中會和其他紀律部隊展開聯合行動,不排除這枚M83是當時曾打出過的一枚照明彈。
昭鴻又說,炮彈即使掉在水中或泥中數十年仍能有效保存,所以受到外來壓力或者撞擊時都可能爆發,因此仍有爆炸的可能,「信管如果係鋼造嘅話可以保存好耐,個外殼又硬淨,冇一百幾十年都腐蝕唔到」。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