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菜的味道比北方菜精緻:蒸、炆、燉、燴,一層細似一層,廣東人的味蕾細膩,不像湖南和四川,以辣獨尊,粵菜的花樣多。
因為粵語比北方話更細緻。粵語有一種Sophistication,像粵菜一樣,比北方話更感性。
譬如一個「恨」字。廣東人的「恨」,不是Hate:「這個丈夫恨生仔」、那個女子「恨嫁」,而人人都「恨發達」,恨與字面的意思沒關係,恨變成了「渴望」,但又比與渴望多了兩分不願啟齒的內歛。
中國的古詩詞有這樣的意思。像李後主:「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多少恨,不是指有幾多仇恨,而是有幾多離愁。這個「恨」字,最接近粵語的「恨」,證明粵語保留了千百年前古人的感性。李後主的「多少恨」,譯成英文還可以,因為這個恨,是Melancholy,與浪漫派詩人如英國的濟慈一脈相通。
但粵語的「恨死隔籬」,又有嫉妒的意思,卻又不是BeJealous,而是Envy。廣東話的一個恨字,意思最多轉折,偏偏離仇恨最遠。
到了民國三十八年,中國文化受摧殘,後來出了「革命樣板戲」,把一個恨字推向納粹法西斯的極端,像「紅燈記」裏的唱詞:「咬住仇,咬住恨,仇恨入心要發芽」,還有一齣「白毛女」,主題曲的歌詞:「數不盡的仇恨啊,滙成波浪滔天的江和海,壓不住的怒火啊,定要燒毁黑暗的舊世界」。一代的中國人,以一個「恨」字作民族性格的定位,這類人,基因帶有核輻射,他們自稱是喝狼奶長大的,覺得非常的驕傲亢奮和自豪。正常人最好敬而遠之。
中國文化並不鼓吹仇恨、但中國的歷史人物只要沾上權力,像秦始皇、張獻忠、洪秀全,多變成仇恨的產物。中文的「恨」字,心字旁,從根,發展到集體的狂躁,粵語的一個字,引起許多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