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情緒病 - 林夕

中醫治情緒病 - 林夕

上周寫了篇題為「只是肝陰虧損心氣衰耗」的文章,引用《紅樓夢》八十三回王太醫診斷黛玉的抑鬱症,誇王太醫很會說話。之後收一讀者信云:「文章形容王太醫的診斷是『多會說話』……似乎王太醫的診斷只是一種慧黠的安慰,多於一種科學的判斷。」另外又云:「按文章的意思,似乎勸老人患者尋求中醫治療抑鬱症只是個權宜之計,最終能治抑鬱症的手段必須是找西醫服西藥。」
再加上昨天寫了些神化中醫的特殊例子,中醫支持者必以為我崇洋貶中,實乃誤會。
用中醫的語言去誘導情緒病就醫,確是權宜之計,患者身邊人若都如王太醫那樣「會說話」,起碼會讓患者不那麼諱這個疾而忌求醫。至於最終能治這病症的,是西醫還是中醫,或是中西合璧,以我所知,都有成功案例。
中醫有獨立能力治癒抑鬱病,我絕不懷疑。這症又不是現代獨有,只不過名稱不同,成因說法有異而已。中醫若於此症無對應之方,古人豈非一個個都抑死了不成?事實上,以情志養生,又因七情傷身,導致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的理論,正是中醫對情緒病最科學化的解釋。
中醫「先安內而後攘外」,治病於未兇時,副作用又較低,自然是怕被封為「精神」有病者的大好選擇。問題是中醫也如其他專業一樣,難免良莠不齊,理論擺在那裏,執行起來,因人施藥開方能否見功,又是另一回事。治情緒病的西藥,就那幾種,比較靠譜,中藥方卻千變萬化,高手與庸醫出手,效果可以差天共地。
不是不相信中醫學,只是找到值得信任依賴的中醫,並不容易。遇過那些神化嚇人的,可能是我遇醫不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