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桃姐》的時候,我未至於像許多人般感動落淚,可能之前曾看過《禮儀師之奏鳴曲》,因懷念先父而哭得一發不可收拾。但《桃姐》描寫的不是常見的倫理親情,而是主僕之情。桃姐為Roger的家人當了六十年的傭人,到年老體弱、無依無靠的時候,受到少主人的照顧,得以安度餘生。這是我們老百姓口中常說的人情味,而這種人情味,在今日的中國人社會,是越來越薄弱了。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大致有兩條創作路線,其一是不乏官能刺激、頗能娛樂觀眾的類型電影,早期的《瘋劫》、《撞到正》、《胡越的故事》等都是。其二是高度寫實、對現社會和人生都深有體會的作品,例如《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等。而後幾齣電影顯然都越來越關注老人問題,在悲觀之中保持樂觀,是藝術創作者的一種豁達和生活態度。上個世紀珠三角地區最盛行的打住家工的專業和美德,尤其是著名的順德媽姐,早已成為歷史。片中描述的主僕之情,越來越罕見。桃姐的離世,間接宣佈了這種高尚的情操,在盛世的中國,已經死亡。
撰文:黃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