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中文大學與新加坡大學合作研發嶄新機械人內鏡平台,前日成功進行全球第四及第五宗機械人輔助「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研究員利用「蟹鉗」式設計的機械臂,再配合內鏡,一邊夾起並拉高胃道黏膜令切割位置更準確,減低手術出血風險,更可在一小時內完成手術。
記者:郭慧嫻
中大外科學系教授趙偉仁說,ESD是一種低創性內鏡手術,能根治性切除局限於黏膜的早期胃腸癌,但傳統內鏡切割癌腫儀器只能前後移動,欠缺拉高切割平面方法。他說利用傳統內鏡進行ESD手術時,內鏡不能把切割地方拉高,儀器亦不能像手和手腕般多角度活動,醫生只能利用內鏡頭部托高黏膜,需花費大量時間移動內鏡及固定鬆動的黏膜。
術後首天可進食
中大與新加坡研究人員合作,成功引入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鍾尚志設計的「蟹鉗」概念,把機械人手臂結合普通內鏡,研發出嶄新的機械人內鏡平台,增加內鏡儀器靈活度,以便進行複雜內鏡手術。
趙說,機械臂內鏡儀器的活動角度和方向包括前、後、左、右、開合、轉動和挑起共七組動作。新儀器的「蟹鉗」可夾起並拉高黏膜,讓切割位置和血管清晰可見,減低出血風險及縮短手術時間。
趙稱全球目前只有一部機械人內鏡可用於輔助ESD手術,全球首三宗手術成功於印度進行,中大前日成功完成全球第四及五宗早期胃癌手術。本港首兩宗個案為50歲男、女早期胃癌患者,首宗手術時間為50分鐘,第二宗需時16分鐘,術後無出血或穿孔。病人現時仍留院觀察,術後首天已開始進食。
綜合本港過去92宗傳統內鏡ESD早期胃癌個案,手術平均時間為103分鐘,術後出血和穿孔風險分別為5.4%及1.1%,術後30天無人死亡。
參與開發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內科主任何克裕教授說,明年3月新加坡將測試機械臂內鏡用於腸道癌症的成效,他認為儀器需改良內鏡管道設計,預計三年內可完成機械臂內鏡設計,但未知何時可作廣泛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