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進行粒子對撞實驗中,假如「瞥見」或找到希格斯玻色子,都是物理學理論的里程碑,令粒子理論更完善。
本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朱明中表示,這次研究對物理學粒子理論影響很大,主要在於研究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理論,解釋基本粒子的質量。該理論指世界的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成,多年來困擾科學家的是,像電子、夸克這些基本粒子所量到的質量從何以來。在標準模型內,「上帝粒子」的角色是賦予各種基本粒子質量,可稱為「質量之源」。「上帝粒子」是唯一在標準模型所預測的粒子中還沒被觀測到的,其質量極大,比質子重100至120倍,故需極高能量的加速器才可「找到」。
朱教授指出,發現「上帝粒子」將進一步引證這基礎的物理理論,可以解釋了現存物質的質量的來源,但要藉此解通宇宙起源,是超越了這理論,因為「上帝粒子」只有助科學家推測、估算宇宙最初的物理狀況,在學術上提供了一個更完整的圖像,可應用在天文、宇宙論等,像計算「宇宙最初的一秒鐘」狀況,可說是粒子理論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