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我參加一個在大嶼山舉行的半馬拉松,中途遇到一位赤腳跑手。由2006年起,我參加過十幾次香港長跑比賽(從10K到全馬),就只見過這麼一個赤腳大仙。但廿幾年前,世界長跑界卻出過一位「赤足仙子」蘇拉畢特(ZolaBudd)。
畢特生於南非鄉下地方,對這裏的孩子來說,赤腳在山野跑步是常態。她自小跟年長11歲的大家姐Jenny感情最好,Jenny愛跑步,畢特自然也跑,但激發她跑步潛質的事件,卻是Jenny不幸病故。那年畢特14歲,本來已少說話的她,變得更孤僻,跑步成了唯一精神寄託,於是她跑得更多、更快,17歲(赤着腳)打破女子5000米世界紀錄,立刻成為1984年奧運3000米大熱門。
可惜,奧運並沒有如一般人預期,成為畢特與另一大熱門瑪麗迪加(MaryDecker)的夢幻對決:她倆在比賽中碰撞,迪加跌倒受傷,含淚退出比賽,不少觀眾認為畢特出茅招大聲柴台,畢特心神恍惚下最終亦只得第七名。迪加賽後高調拒絕畢特道歉,之後畢特一直活在這事件陰影下,事業始終沒有再進一步。
赤腳跑步風正吹起
其實在畢特之前,奧運確實出現過一位赤腳長跑金牌得主阿比比(AbebeBikila),他是非洲埃塞俄比亞人,自小也是赤腳跑步,60年代兩奪奧運馬拉松金牌,第一次由於贊助商提供的鞋不合尺碼,決定赤腳出賽而奪標;4年後,新贊助商沒有擺烏龍,阿比比穿着鞋順利蟬聯。
近代較著名的赤腳跑手,就只有這兩位。若從以上兩例子歸納,結論就是:赤腳跑是落後國家的人自小習慣,他們的腳板做慣乞兒懶做官。我們則生於物質豐裕社會,平日在公園赤腳踏草地也怕踩石仔、狗屎,有鞋不穿,簡直是和自己作對。我遇到的那位赤腳仁兄,恐怕腦袋有問題?
錯了,原來一股赤腳跑步風正在吹起,倡議者包括學者、教練、頂尖跑手,甚至賣鞋的公司!
穿貴價跑鞋受傷機會更高
先看科學研究。哈佛生物人類學教授DanielLieberman說:現代人的跑步足患,大多是近40年,自Nike推出有軟墊鞋底跑鞋(Cortez系列)流行後才出現。2008年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有論文指出,從沒有實證研究證明跑鞋可減低受傷機會。甚至有運動醫療研究顯示,穿貴價跑鞋跑步,比穿平價貨受傷的機會更高!
表面上這完全違反常理。跑鞋的氣墊、Gel等等,不正是為了吸震和保護雙腳發明的嗎?不過,600萬年前人類祖先放棄在樹上生活,變成在原野上奔跑的動物,一直是赤腳,穿鞋只是文明出現後的習慣,歷史短得多,況且在軟墊跑鞋出現前,就算頂級運動員穿的鞋,鞋底也薄得像我們穿過的「白飯魚」。
主張赤腳跑的專家認為,正是軟墊跑鞋這科技產物,打亂了人類歷數十萬年進化成的生理構造和跑姿。
閣下可赤腳試跑幾步:你的步幅必然較穿鞋時小,特別是腳向前跨時,不會超前身體中心多少,會自然以前腳着地,絕不會用腳跟。構造精密的前腳和腳弓,正是經多年演化,為化解震盪力而設計。
「吸震」裝置反增撞擊力
Nike40年前推出Cortez系列,賣點卻是軟墊保護腳跟,讓跑手可以腳跟着地,加大向前跨步,理論上,擴大的步幅配合同樣步頻,跑的速度及效率可大大提高。但正是這種設計,令沒有自然避震功能、不適宜撞擊地面的腳跟,成為新的受震點,震盪力上傳至膝蓋甚至脊骨,久而久之,勞損就在這些地方積累。而且,有了軟墊,腳板着地反而不穩定(就像跳上小朋友吹氣彈床的感覺),雙腳的本能反應,是加重着地的力量以求站穩。換言之,跑鞋的「吸震」裝置,反而增加撞擊力!
不少運動員和教練,亦從實戰經驗中發現,經常作赤腳跑練習,既減少傷患,亦有助提升成績,跑得更快、更持久。赤腳跑手大都曾有一身傷患,甚至試過痛得不能再跑,但扔掉跑鞋後立即脫胎換骨,難怪他們宣揚赤腳跑的熱衷,簡直有傳教味道。
賣鞋的公司,當然不會鼓勵大家丟掉跑鞋,反而是以「穿了好像沒穿」作為推銷新款跑鞋的主題(將來恐怕陸續會有「超薄」、「貼身」、「超敏感」型號?),「赤腳概念」跑鞋已發展成價值17億美元的市場。VibramFiveFingers「五趾鞋」,薄得只像一對橡膠襪,原本為在帆船上行走設計,但已成為喜愛赤腳跑(但怕踩石仔)人士最愛。至於吸震跑鞋軍備競賽的始作俑者Nike,則推出NikeFree,也標榜模擬赤腳感覺,廣告口號正是"RunBarefoot"。當我正在邊看英超、邊趕這篇稿之際,發現連某本地體育用品連鎖店,也在電視宣傳BarefootRunning概念。
延伸閱讀:大力推薦ChristopherMcDougall的BorntoRun:AHiddenTribe,SuperAthletes,andtheGreatestRacetheWorldHasNeverSeen,除了對赤腳跑的理論和科學證據有更深入介紹,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長跑故事,包括跑遍天下無敵手的墨西哥山區族、跟山區族長住以尋找「跑之道」的美國人、超級馬拉松跑手,以至人類祖先靠長氣跑贏野獸搵食的演化理論。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