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血癌病人增加,加上病人發病年齡越見年輕,瑪麗醫院血液科未來五年,將耗資數以億元擴充服務。血液腫瘤治療中心及骨髓移植中心,現有病床和醫護人手近乎倍增,又將血液專科診所細分為急性淋巴腫瘤及白血病八個更專門的診所,創公立醫院先河,如此可將輪候時間減半。記者:陳凱迎
根據醫管局資料,血癌患者過去10年間由約1,200人增至約1,500人。香港大學血液腫瘤和骨髓移植科主任鄺沃林表示,本港血癌病人近年也見年輕化,與西方國家病發年齡較輕的傳統越來越似。
鄺主任以血癌之一的淋巴腫瘤為例,約30年前50歲以下的病人佔約三成,但近年比率已升至五成;多發性骨髓瘤以往也只有兩成病人病發時不足60歲,近年增至30%至40%。
西化生活致血癌年輕化
鄺說,醫學界認為港人生活越趨西化,是血癌年輕化的成因之一,但詳細原因仍須進一步研究。他指,治療血癌的藥物療效提升,延長病人壽命之餘,費用也越見昂費,例如2002年時每名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療成本約4.25萬元,明年預計增至250萬元。
為應付病人數目和治療成本增加,瑪麗醫院血液科計劃於明年至2016年間擴充服務,包括首創於公院將血液專科診所細分為八個診所,分別為白血病、紅血球問題及多發性骨髓瘤等病人服務,以提供更專門治療,並將病人輪候時間由現時三至四周,縮短至一至二周。
該院另計劃將骨髓移植中心病房數目由現時10間,增至2016年的24間,醫生和護士人手分別由現時的3名和21名,增至6名及51名,料輪候時間可由三個月縮短至一個月,移植數目由每年130宗增至250宗。
血液腫瘤治療中心病床數目則由現時20張增至40張,醫生和護士數目由分別3人和12人,增至5人及24人,料可處理的病人數目由每月70人倍增至140人,輪候時間將由12日縮短至3日。鄺說,由於血液科晉升及海外受訓機會較多,醫護流失率一向不高,料有足夠人手應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