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觀點:中國對世界影響力日增 - 鄧嘉南

摩根觀點:中國對世界影響力日增 - 鄧嘉南

過去十年,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已大大增加。不過,由於中國的資本市場仍基本上對外封閉,中國對世界的溢出效應,暫時仍主要以國際貿易為渠道。
目前,中國是全球78個國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貿易夥伴,對亞洲鄰國而言更是舉足輕重,其出口約有37%輸往亞洲,進口亦有48%來自亞洲(均不計日本)。
中國的進口需求不斷上升,亦刺激低收入國家的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幫助這些國家發展基建及提高製造業產能。自2000至2009年間,中國佔低收入國家外貿的份額幾乎增長兩倍,達到美國和歐洲總和的一半。

是商品主要消費國

單以商品範疇而言,中國更是眾多商品的主要消費國,其佔環球市場的份額自2000年起快速上升。尤其在基本金屬和鐵礦石市場上,中國均佔有壟斷地位。
分析顯示中國工業生產增長若提高3%,即可推動油價及銅價上漲6%,但對鋅、鋁等其他商品的影響則較小。基於這些發現,難怪中國的工業生產增長,會被視為最為利好中東和非洲等石油和基本金屬出口國的貿易結餘。
中國當局日益強調發展內需消費,只會進一步加速其對商品的進口需求,從而對環球商品價格構成支持。不過,中國在商品貿易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意味着,任何來自中國的負面消息,對世界商品市場的影響都會比過去更大更廣。這正是為何眾多商品投資者會如此擔心中國經濟出現硬着陸。假如中國(以及美國和歐洲)增長放緩,導致環球商品價格下降,商品進口國也有望從中受惠,因為這將可令通脹壓力紓緩,為央行提供減息空間。儘管中國對整體商品市場有相當影響力,但由於其在原油等若干關鍵商品的世界消費份額相對較小,影響力仍不及美國。
事實上,儘管中國在世界貿易舞台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其對環球經濟的溢出效應仍未能與美國並駕齊驅。因此,人們常說「當美國經濟打個噴嚏,整個世界都會染上感冒」,這種觀點在環球發展的現階段依然成立。這也是為何投資者總是擔憂美國經濟會陷入雙底衰退。較長遠而言,假如中國最終能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項目全面開放,屆時中國的溢出效應將遠遠大於現在,其對世界的影響力亦將更加不容忽視。
鄧嘉南 摩根資產管理機構業務拓展總監
http://www.jpmorganam.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