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巴黎中國戲曲節,今屆最大的驚喜是婺劇,乍見從女部的那個生字還真一面愕然,既不知應該怎麼發音,也猜不出源自何方,語文和歷史雙盲同時迸發。原來是浙江的古老地方戲,具四百餘年傳統,出產火腿的金華聲色上的豐盛美食,又名金華戲。演的是《穆桂英》,現場字幕鄭重標明「青春版」,教速度正常的心跳忽然一沉─自從白老師化身崑劇義工,在鼎力支持的《牡丹亭》加上這三字而一帆風順,本來無價的青春便像雨後春筍,凡有戲院的地方都失驚無神冒出來,變了「學藝不精未臻圓熟」的代名詞,一時之間全面貶值。出乎意料之外,這台戲的引用倒完全當之無愧,擔主角的楊雲霞和樓勝都清新可人,尤其是脫下戎裝的前者,徹頭徹尾卜卜脆的山寨小公主,能文能武之餘還要嗓子脆亮,難怪不但不費吹灰之力征服了傲嬌的楊門少將,也從容擒拿了不解溫柔的異邦觀眾。
將沙場改造成情場這種艱辛工程,向來吃力不討好,被番邦蠻女綁架的漢家郎,輕則逼於無奈頭耷耷進入洞房,重則含悲忍辱慘遭強姦,女尊男卑的「綑着我困着我」局面,最多令人同情流落異鄉的性奴,能夠昇華到精神戀愛層面的少之又少。婺劇《穆桂英》難得成功傳遞初戀的欣喜和忐忑,那個軍令如山的中年寡婦,十八廿二曾經如此明艷俏麗,洞悉了結局再看前塵,真像刻意示範「珍惜眼前人」,替陳腐的老生常談鍍上金光。過了某個年齡,方能體會青春的可貴吧,不過一嫩遮三醜倒並非百試百靈,譬如越劇《梅龍鎮》就起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