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父親常跟我說,在所有專業中,醫生最能幫人。人的一生中,不論富或貧,可以沒有律師,沒有會計師,但不能沒有醫師。生老病死,總有需要醫生的時候。
社會上對醫生的確抱有很高的期望。常言道:「醫者父母心」;為人「父母」,照顧「子女」當然是天職。因此,醫生可能是唯一需要每天廿四小時在職的專業。從醫學院畢業那天起,不論「陳大文」抑或「陳小強」,名字都變成了「陳醫生」,親朋戚友的聚會,隨時變成「義診」大會,不管行街睇戲食飯,只要是遇上危急傷病,總該出手相助,成就「仁醫」美名,倘若因為「工時已過」而旁觀,拒施援手,則必受唾罵,淪為「庸醫」。
醫者應否以標準工時獻出父母心?我們嘗試從醫學生到公營醫生以至最終投身私營市場三個階段找答案。在醫學院的收生面試中,準醫學生都會把「想幫人」和「不怕辛苦」掛在口邊,從不會有人說想做醫生是為了每周四十五小時的標準工時。同樣地,在私營市場,「多勞多得」更是核心價值,哪有醫生會跟病人說自己有標準工時?那為甚麼在公營的醫管局內工作的醫生要有標準工時呢?
「父母心」是對醫者的期望,也是對這專業的尊崇。年輕一代着重個人生活質素,無可厚非,但卻絕對不應放棄這「父母心」。「醫生」這個尊稱,不單止代表了地位,也是一個承擔。下次在食肆看到有「某醫生」訂位,別忘了問他是否有標準工時。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
盧寵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