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要參加華語電影評選,這些日子積極看電影。晚上,看完《轉山》馬上看《幸福額度》,我給《轉山》兩顆星,給《幸福》三顆星,有這五顆星,感覺中國電影還能死一段時間。
其實《轉山》的豆瓣評分很高,8分,《幸福額度》卻只有6分,不過,《轉山》讓我特別煩惱的是,導演老覺着會感動或震動我們,但從頭到尾,我既不感動也不震動。
哥哥走了,弟弟從哥哥的遺物中,拿起一本空白的《騎行記》,把自己和自行車空降到麗江,準備騎車到拉薩。沒有一點經驗的大學生,不顧季節,不熟道路,父母的喪痛不提,女友的悲傷不管,就這麼縹緲地出門了。
也許是我自己終於成為了一個庸俗現實主義者,看到這種貌似「在路上」的表達,就氣不打一處來。電影介紹說:「獨自踏上從麗江到拉薩的旅程,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敢或偉大,沿途中他一直在相信與懷疑之間搖擺,但最終決定一路走下去,因為他認為,就算是失敗,他也應該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範的。」
後面這句「就算是失敗」,鼓舞了很多年輕人,而「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範」更成了很多人的簽名,可是布達拉宮在上,這種文藝腔到底有甚麼意義?小伙子長得挺帥,一路的運氣更是帥呆,沒方向的時候遇到熱心腸的朋友,遭遇大難的時候朋友當了炮灰,借宿一夜還有佳人動心,遇到野狗野狼全身而退,病倒冰天雪地有人搭救,這部電影的主題到底是甚麼,有了夢想就出門?好人一生平安?祖國大地很美麗?
失敗到底是甚麼?《轉山》沒有觸及,所以,最後鏡頭一轉,從西藏回到台灣,小伙子從大學生變成研究生,觀眾能感悟甚麼呢?心裏有事去轉個山,回頭還能抒把情:年輕的時候,我也去過拉薩。拉薩拉薩,美麗的拉薩就這樣被文藝青年糟蹋成一個無聊的能指。
《轉山》改編自一個24歲的台灣大學生的旅行日誌,對於一個台灣書寫者來說,去拉薩,取的是政治和抒情之間的一個微妙平衡,而且,台灣的文藝腔,向來功夫在詩外,所謂鄧麗君統一兩岸三地,台灣文藝腔的抱負一直都不低。可是,大陸電影接過這種文藝腔,意義在哪呢?
我的感覺是,沒意義。用一個驢友的話來說,騎行去西藏,能遇到那麼多好事,是林志玲啊。
是歐,只有林志玲才可能。也是為了林志玲,我給《幸福額度》三顆星。事實上,看完《轉山》再看《幸福額度》,簡直給人幸福的感覺。
《幸福額度》劇情很簡單,林志玲一人扮演一對雙胞胎姐妹,姐姐拜金,妹妹要情,但是妹妹的男友被人騙光積蓄和房產,憤怒的妹妹變成了憤怒的小鳥,一舉命中了一個多金多情男,好事成雙,當了十年小三的姐姐也被一個美貌多情富二代愛上。結局呢,妹妹回到男友身邊,姐姐攜手真愛富二代。
全國人民都看得出來,這種劇情可以歸入科幻,整部影片從情節到台詞,都狗血到你high,但是,這部夢想電影卻掌握了一個最樸素的電影方法論和一個最素樸的人生方法論,而這兩種方法一旦合一,簡直可以開出未來電影新方向。
《幸福額度》的電影方法最樸素:美女帥哥是王道。陳坤扮演的富二代,擱到現實中,就是個含着奶嘴的郭美美,可是,陳坤遇到林志玲,最不接地氣的劇情和人物不僅有了降落,還有了化學反應。美貌的確是童叟無欺的電影道德,有錢可以是他的美德,那麼愛錢就可以是她的品格,所以,這部完全應該散發銅臭的電影,在沒有一點社會可能性的狀態下,居然創造了清新,而且硬生生讓男女主人公折騰出了那麼點小情緒。
由此,這個電影也直接表述了最素樸的人生,那就是,青春有價,拜金無罪。
《幸福額度》做得最好的就是,通過林志玲,毫不含糊地對金錢抒情,對多金男抒情,對富二代抒情,相比之下,《轉山》中的抒情,簡直幼稚文藝到2B。這麼說吧,這部影片正面詮釋了這句台詞:一個男人的價值取決於他的信用卡額度。電影中的林志玲,雖然一會妹妹,一會姐姐,但她的演技根本沒好到可以一人飾演兩角,所以,兩個林志玲,不過是為了強化最普羅的觀點:青春當道,不拜金還拜啥?
看完《幸福額度》,最讓我感覺遺憾的是,編導最後設置了妹妹回到過去戀人身邊,離開了白雪公主一樣的多金男。本來,順着電影提供的抒情方向,妹妹毅然向金錢低頭,而且在多金男身上找到愛情,那會是一齣多麼現代又現實的《傲慢與偏見》!說實在,咱們的青春電影能夠拋開已經毫無活力的「愛情」敘事,好好向奧斯汀學習,中國小資電影很有可能重新開出現實主義的方案來。比如在《幸福額度》中,妹妹這條線,一邊是十年的感情和貧窮,一邊是十分鐘交往和富有,男朋友愛她,多金男也一往情深,這個時候,當妹妹對男友說,「我們走不下去了,」全中國少男少女,都會覺得,自然的事情!這就像,就算韋翰和達西的品德沒有分別,伊麗莎白最後會選擇誰,讀者和作者一樣,心知肚明。
愛情戰勝金錢的故事,當然一直會有,也一直應該有,但是,愛情加金錢呢?奧斯汀把票投給了有錢有情的男人。兩百年以後,我們獲得了甚麼新力量可以放棄金錢了嗎?《幸福額度》最後的愛情頌歌,在電影院裏收穫了掌聲嗎?我只聽到,妹妹林志玲拒絕多情貴公子的時候,有人嘆氣了。
當然,我的目的絕不是要宣揚拜金,只是想說,在這個時代,對金錢抒情和對西藏抒情,一個不見得更現實,一個也不見得更浪漫;一個不見得更錯誤,一個也不見得更正確;一個不見得沒信仰,一個也不見得有信仰;一個不見得沒有說服力,一個不見得更有說服力。反正,有事轉山,沒事拜金,在電影社會學的意義上,後者的前途還更遼闊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