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地域的中央銀行聯手向全球金融系統增加流動性一起救市,雖令股票市場即時大幅反彈,以港股為例一日之內就升過千點,但覺得這只表示整體環球經濟及金融業真的很「大鑊」,否則不需這樣做,甚至他們可能已經束手無策才作出這行動。
然而,會有用嗎?若印銀紙本身真的可解決經濟困難,那麼不論歐債危機,抑或2008年之金融海嘯,便不會成為問題,唔夠錢使,開機印就得了,但現實當然不是這樣,欠債始終要償還。
歐美越來越似需要「置諸死地方可後生」。
若「生性」,就根本不會導致現今的巨債纏身,就算有,亦得面對後果繼而承擔債務。不過,到現在,還是看不到較務實的方法,而是仍在左計右度地繼續希望可借貸過日子。
據此,當到某一臨界點,借無可借時,便會出現置諸死地而後生情況,自悟也好,被迫也好,到時惟有向實情低頭,進行改革兼節約。
隻「鑊」有多大?
樓價抗跌力較強
當然以萬億美元計,單是公共債務,若以相等每年人均生產總值多少比例計,大多過半,有些更以倍數多出,且部份還利息都未及,更遑論還本減債。若要清還債項,所有人需要將半年至數年內賺取的收入用來「填數」。然而,錢的問題屬次要。
「無錢」加「但使慣咗」加「且不多信任政府」。
從無到有容易適應,從奢入儉困難。北美洲友人很多住二三千呎獨立屋,有些房間平常很少用的,但當詢問為何不住細一些的屋時,又會說孩子會不習慣等作解釋。據此,期望歐美等地自動節制包括使用福利、借貸(若仍有得借)等,機會率甚微。
不要以為只是香港的政府於民調上分數低,許多歐美政府的更不堪。再者,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任像比前少了,尤以美國計,那些茶葉黨、佔領華爾街等只是表面象徵。
此外,歐美亦缺乏一些如八十年代的戴卓爾夫人的真正領袖,不但有能力,且有信念和堅持。當然,近二十年的一些傾斜金融業的法律和稅務變動,亦是導致現今缺少信任因由之一。
「都是買樓好」?這是近期聽到的市場意見之一,雖然樓價近期未及股票的波動,且價格表現仍算堅固,但始終近三年之升幅和全球貨幣量寬有一定關係。據此,為何有人會仍當整體環球之經濟金融情況與本港樓市全無關連似的?世界各類資產價格之變動(包括近期國內房地產價格下調)是可以影響香港樓價。
當然,近日六國聯手提供流動性會對資產價格有幫助,雖長久效用難料,以QE1、QE2等為參考就是持久耐力會不足。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