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多層次檢視人類處境

蘋影話:《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
多層次檢視人類處境

看電影有時不應想得太多,尤其是看無聊的商業娛樂片。但看到像《賽德克.巴萊》這樣的電影,明顯地製作人和導演對歷史、對生命、對社會、對人類文明是有一種說法,你不得不去尋找他們的弦外之音。而當他們的說法,跟你對上述課題的認知或價值觀有重大分歧時,那會影響到你對電影的觀感和投入程度。我沒有想到我竟無法投入。編導借歷史事件去審視的人類處境是多元的、多層次的:文明與野蠻、壓迫與反抗、殖民與被殖民者、和平相處與暴力抗爭、家與國的矛盾和衝突、父權社會的暴力傾向……等等。影片描劃得比較成功的,是處於衝突夾縫中的好人,例如本是賽德克族人的日本警察花岡一郎,以及與賽德克族人友好的日本巡查小島源治等,他們的內心掙扎其實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影片較失敗的地方是太多割頸、斬頭的血腥鏡頭,到後來觀眾開始麻木。我明白這是台灣歷史中的真人真事,但中國歷史上,漢代名將霍去病出擊匈奴,「梟首十餘萬眾」,試想像拍成電影是甚麼模樣?我認為沒有必要把二十世紀初的賽德克族人寫得這樣野蠻。
撰文:黃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