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投資者情緒都給歐債危機牽着鼻子走,大家應該繼續坐困愁城、抑或積極尋找出路?一場金融海嘯雖然揭露了西方國家金融市場的多種弊端,投資者越來越質疑成熟市場的私人企業甚至主權信貸水平,同時卻反映新興市場的基本面遠遠優於前者。在歐債陰霾下,投資者還是可以為資產找到穩定收益的投資方法。
過往西方國家債券被視為資金避難所,然而在歐債危機中,投資者意識到西方國家的經濟根基是如此脆弱,促使投資者紛紛撤離。西方不少國家的主權債務評級已備受市場懷疑,而仍然穩住避險天堂的國家,其利息回報卻少得可憐。
歐美政府負債水平甚高,加上經濟增長緩慢,造就了亞洲的債券,他日有可能成為新的避險天堂。
成熟國家及新興市場的表現趨向兩極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資料,成熟國家佔全球的GDP的比率,由1992年的64%下降至2011年的52%,與此同時,新興亞洲地區的佔比,卻由11%大增逾倍至24%,正正反映了全球經濟動力的轉移。
中國資本市場漸壯大
亞洲諸國擁有不俗的出生率及年輕的人口,勞動市場更勝一籌。而且不少亞洲國家正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化,由農村湧入城市的農民,為勞動力注入新的動力,而城市居住享受到工資上升,則成為了新冒起的中產階級,推動內需消費發展。
當中,中國這個亞洲區內最大的經濟體系,則最有可能成為資金避難所一角色。中國在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毋庸置疑,而在近年應付危機的手法,亦令人刮目相看。隨着中國的資本市場漸漸發展,相信其債市將會進一步壯大。
總括來說,環球債券市場正進行規模的結構性轉變,未來5至10年債市相信會截然不同。最可見的結果是西方國家受到高負債及低增長所累,發債規模大大縮減。同時亞洲債券(尤其以本地貨幣計價的)將一日千里,亞洲區(除日本)債市料以10%至15%的速度擴張,加上亞債提供的利率一般較高,在高通脹環境下會更加受歡迎。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