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在報上見「種票」。
「種票」兩字,真的很有中國特色。
首先是一個「種」字。中國以農立國,小農經濟,以種為先。一年收成好不好,先要看種播得成不成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中國人解釋因果報應,就是以此作比喻。發展到如今,大都會高樓大廈裏,「種票得票」。
在香港還沒有那麼政治化的時候,早得天機的人,知道哪一區哪條街哪一座大廈將會重建,就會先走一步,去那大廈低價買進一個單位,此舉就叫「種釘」。等到正式收購之日,種釘者必以許多倍收益獲利。
大陸開放之後,有了個新名詞叫「釘子戶」,動機一如香港人在舊樓「種釘」一樣,是拆卸區特產。可見不管在什麼人的統治之下,民族的「播種DNA」,是不分什麼兩岸三地的。
中國人不論生活在大陸還是香港,大多有過「七十二家房客」的經驗,如今香港區選「種票」,便是「七十二家房客」靈感的延續,沒試過那種吵天坼地生活的人,應該想不出一屋七伙十三姓之類的「種票絕橋」。沒有「釘子戶」的精神,也不會知種票的妙處。
可見一脈相承。農民進了城,還是農民,用的,還是種田那一套,只是土壤不同,生出歪瓜裂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