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台灣歷史的認識,非常膚淺;看本片前,在網上惡補「霧社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經過。對於當年日本殖民地統治者欺壓台灣同胞,當然感到氣憤;對賽德克族人英勇反抗,亦非常欽佩。我要感謝魏德聖的堅毅不屈,把事件改編成一齣這樣重要的電影,讓我們輕輕鬆鬆地上了一堂挺有意思的歷史課。
以下的意見,是基於我對一齣台灣電影有史以來投資最龐大的影片,以及一個這樣特別的歷史題材,一些比較吹毛求疵的苛求。先從電影的娛樂性着眼,下集(我看的應該是已刪短的版本,片長約100分鐘)的戰鬥場面,連血腥和連場激戰都沒有令我震動。我相信問題之一,是日本軍隊被描寫成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賽德克族人搶了敵人的卧式輕機槍,立即以之還擊。深山中的蕃人,對現代軍械竟有這等認識!我亦很懷疑1930年駐台的日軍,會用上類似BrenMark1這些三十年代後期才生產的彈匣式輕機槍。但這些都不重要,最大問題是賽德克族人必定彈無虛發,而中槍倒地的大多是日本兵。這樣處理,能有說服力嗎?
撰文:黃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