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八十三回,林黛玉又毫無意外地病了,王太醫號過脈後說:「六脈皆弦,因平日鬱結所致。」
回過頭,跟黛玉的心腹詳言道:「這病時常應得頭暈,減飲食,多夢;每到五更,必醒個幾次。即日間聽見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動氣,且多疑多懼。不知者疑為性情乖誕,其實因肝陰虧損、心氣衰耗,都是這個病在作怪。不知是否?」
太醫即是太醫,多會說話。只一句「不知者疑為性情乖誕,其實因肝陰虧損,心氣衰耗」,便把抑躁症的病徵動氣疑懼失眠與患者性情撇清,不是她乖誕,是她本人及不知其情者一場誤會而已。
患了情緒病的老人家,特別是老得挺傳統的,很難說服他們去看西醫吃西藥去治情緒的問題。吃西藥丸減鬱結,豈非是精神有毛病?立時就聯想起神經病,下一站,青山。也不能開門見山左一句腦分泌、右一句什麼什麼素出問題,這樣講問題更大,都是你們這些「不知者」不知道我的感受,還誣我以精神有病。
身邊人最好多學王太醫這樣說話,不提精神,只提心。有病,也只是心病、心血循環不好,用半懂不懂,似玄又言之頗成理的說法,叫病人安心,較容易承認自己是個病人。
許多朋友家中有情緒鬱躁老人,要誘惑他們去看西醫,比哄小孩子依劇本拍戲還難,你叫一個在鬱躁中的老人,如何清晰有條理地分開性情與生理的絮果蘭因。因此死硬不肯就醫的,我都建議先看看中醫,先心肝脾肺腎一番,先用他們慣聽的語言安了心,然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