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不斷 傳統將逝 導賞團應運生走進深水埗老店

重建不斷 傳統將逝 導賞團應運生
走進深水埗老店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節,媽媽帶你到紮作舖買燈籠嗎?還有10多元剪個靚髮的街頭理髮店?這些店舖逐漸式微,在眾多草根居住的深水埗仍有迹可尋。在市建局重建計劃及發展商大規模收樓下,這些店舖快要絕迹。有地區團體陸續舉辦導賞團,《蘋果》記者率先為你作嚮導,走訪了將來可能絕迹的老舖,當中有老闆拉小提琴娛賓的後巷理髮店、因應潮流推出iPhone等至潮紙紮的紮作店及見證農田變高樓的種籽店,重溫舊日情懷。
記者:盧勁業

發記理髮 老闆拉小提琴娛賓

「今日我冇心情,唔做訪問!」發記理髮的發哥一手推開記者,準備落閘,並帶點失落說:「落雨冇生意呀,做咗成日90蚊都冇。」記者急忙表示要剪頭髮,發哥才笑容綻開:「好啦,邊講邊剪。」

市建局在深水埗有多個重建項目,老舖隨時消失。圖為福榮街一景。資料圖片

後巷放滿舊照片,為發哥扎根深水埗30年作見證。

25蚊剪髮 全區最平

年輕時發哥曾在筲箕灣上海理髮店當師傅。80年代深水埗百業興旺,發哥看準這區有大批草根階層,便在巴域街後巷開業,一剪便快30年,「以前好多人嚟剃埋鬚,家淨剪。」今天剪髮只需25蚊,號稱全區最平,「當年啲女賓幫襯,你唔靚仔,佢哋唔畀你洗頭剪髮㗎。」他笑言,現時客人都是市井阿伯。
說得興起,發哥隨手拿起掛在牆上的小提琴,演奏《梁祝》及《我的祖國》等經典金曲,為後巷理髮增添一番風味。他沾沾自喜地說:「我仲識拉二胡,成日都有街坊嚟吹水jam歌㗎!」
雖然市建局仍未計劃重建該區,但已有地產商在附近舊樓買入大批單位,樓宇十室九空。問發哥有何打算,「做得就做啦,仲有仔女要養嘛!」剪好了,煩惱絲盡去,就連記者沒要求剪的「滴水」,發哥也鏟光。25元有髮剪、有古講又有歌聽,可說物超所值。

寶華紮作 至潮產品謀出路

70多歲、人稱乾伯的店主歐陽偉乾在1949年來港學做獅頭金龍,捱了三年在深水埗福榮街開了「寶華紮作」,至今近50年。別以為紙紮舖只賣金銀衣紙,乾伯自豪地說:「以前美國啲華人要舞獅,獅頭都係搵我哋做,再寄去美國,一個幾千蚊。」度過30多年風光歲月,直到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乾伯的生意大不如前,「大陸做一個獅頭先幾百蚊,根本冇得競爭。」

歐陽偉乾(右)將一生技藝傳授兒子秉志(左),由他繼續打拼。

BBC都來採訪

港人近年重視環保,加上新樓和屋苑不准在走廊燒香和燒衣紙,進一步打擊生意。儘管如此,不少外國人及海外華人仍慕名光顧。記者採訪當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便剛到其舖拍攝。
隨着不少紙紮店結業,乾伯將畢生功夫傳授給兒子秉志。其子盡得真傳,迎合潮流的相機、iPad等都會紮,還有紙紮米線和雞翼,可說是全港最潮紙紮店,就連Beyond的黃家強也找他為亡兄家駒造出他生前最愛Gibson電結他。

陳振潮菜種行 見證農地變住宅

在鴨寮街,甚麼古靈精怪的東西都有得買,在旁邊的桂林街,則有一間格調不太相符的陳振潮菜種行。「以前白田石硤尾一帶山頭都係農田,好多人嚟幫襯!」該店老闆陳禮如是說。自其祖父於1905年開業以來,此店傳到他已是第三代,靜靜地在深水埗一角,見證本地農業百年興衰。
陳振潮菜種行其實是「潮州人陳氏振興潮州」的意思,陳禮說:「全個東南亞嘅菜種舖差唔多都係潮州人開!」海外華人也到其店光顧,陳指因其菜種特別靚,他自豪地說:「啲菜種全部都有品質保證,一過兩年就丟㗎啦!」現時不少對菜品質有堅持的本地菜農也專程到其店入貨。
現時除菜種外,白米、花種等乾貨一應俱全。陳振潮菜種行和不少隱藏在深水埗的老店一樣,默默養活了數代人。

陳振潮菜種行老闆陳禮,見證本地農業興衰。

話你知:團體定期辦導賞團

位於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內的非牟利團體及社區組織,會定期舉辦不同的深水埗導賞團,帶領市民參觀深水埗各種特色老店及探訪商戶。如有興趣,可留意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網站: http://jccac.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