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已成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雖然中國資本市場僅佔全球市值3%,但目前中國佔全球經濟增長份額達25%。相較之下,美國佔全球經濟增長份額約為15%,但美國資本市場幾乎佔全球市值的45%。故中國經濟前景成為投資者關心的課題。
中國最近公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跌至32個月以來低位,令投資者再次擔心內地經濟會出現硬着陸。其實內地股市估值偏低以及表現波動,很大程度已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的高度不確定性。另外,代表風險溢價的中國信貸違約掉期,自2011年夏季以來增加三倍到最高點200基點,是兩年來新高,亦顯示投資者憂慮中國經濟前景,令相關債券面對違約風險。
內需撐經濟發展
然而,投資者似乎過慮。中國經濟在第一季增長9.6%後,第三季中國GDP與去年同期相較增加9.1%;雖然增長略為下降,但中國經濟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過去5年來的平均經濟增長超過11%,縱使某程度上這是內地壓抑通脹的政策目標使然。2011年全年,德盛安聯估計實質GDP增長為9.2%,到明年會略為放慢至8.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2012到2016年間的平均實質經濟增長率為9.4%。
另一方面,中國儲蓄率是全球最高,這意味着縱使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拖累中國出口,內需仍能支撐經濟發展。
至於通脹情況,價格穩定性和對抗猖獗的通脹均受到中國的關注。隨着全球經濟增長趨弱,且商品價格下降,最近中國通脹有所減緩,通脹下降不只對中國經濟有利,也象徵利率上升周期結束。而和2008/2009年的情形類似,中國可能再採取放鬆貨幣政策,均可能為中國股票市場帶來正面影響。
從負債角度而言,以GDP來衡量的中國負債比率為34%,而預計到2016年將呈下降趨勢。如把總額為10.7萬億元人民幣的地方政府債務計算在內,則負債略高於GDP的60%。而就中國銀行業的狀況看來,債務可能會更高。經過2009和2010年強勁的信貸擴張後,令不良貸款面對急劇上升的風險,在目前經濟增長略為減緩的情形下尤其如此。
根據標準普爾的資料,不良貸款佔中國銀行整體信貸組合的比例,在未來三年該比例可能上升到5%至10%。長遠而言,只要中國積極處理這問題並採取必要措施,應可避免大規模損失。
德盛安聯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