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仔得獎感言 - 李怡

華仔得獎感言 - 李怡

在金馬獎頒獎禮上,講得最好的是劉德華,他除了說「我自己出錢給自己得獎」這句幽默話之外,他還說:我看到台灣電影這十幾年在最低迷的時候怎麼撐過來的;現在是香港電影最低迷的時候,我也希望我們這一群人可以撐過去,跑到跟你們同一路向。
台灣過去好長一段時間電影業衰蔽,台產片全面退出商業市場。一部《海角七號》,以本土題材重振台灣電影工作者信心,接下來是《艋舺》等多部影片在台灣取得極佳票房,《那些年》更在香港贏得觀眾熱烈反應。台灣影片終於走出陰影,找到自己的路向。
反觀香港,華仔說香港電影處於最低迷時候沒有錯,香港電影近年來向內地市場靠攏,活在大陸觀眾意識主導下,放棄香港本地題材,也被自己的市場邊緣化了。只有許鞍華還在拍《天水圍》拍《桃姐》,不錯還有張婉婷的《歲月神偷》,但據知她們找人投資拍電影都困難。
票房當然重要,但電影路向不是由一部片的票房決定的。植根本土是電影的路向。過去經驗是這種路向也受外地歡迎。扭曲自己只會被邊緣化。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頒給了台灣導演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魏導的得獎感言說得謙卑,他說影片有許多缺失,他感謝評審給他的鼓勵。在台灣,許多評論都說,單從藝術成就和純熟度來說,《賽》片確比不上《桃姐》,但從對台灣的社會和電影業的影響來說,則是史詩之作。
大陸有媒體批評《賽》片得獎,說顯示「金馬獎越不過海峽」。拈酸了。金馬獎是中港台三地歷史最長也是公信力最好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