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誰人拆散富士康與iPhone - 丘亦生

金融雲端:誰人拆散富士康與iPhone - 丘亦生

已經持續虧損一年半的手機代工企業富士康(2038),上周公佈上市以來首次更換行政總裁。我相信在郭台銘著名的軍事式管理文化下,凡事要聽命於郭的富士康CEO,不管新人舊人,都無力為富士康解困,因為郭台銘明顯親疏有別,優先照顧自己直接持股的旗艦上市公司鴻海精密的利益,任由鴻海正面挑戰富士康。郭台銘處心積慮,鴻海當年分拆富士康來香港上市集資,兩家公司罕有地沒有訂立長期不競爭協議,應該是近年香港IPO最搵笨的安排之一。
富士康上周三公佈,自2003年起出任富士康CEO,在2005年帶領公司來香港上市的陳偉良,以「投放更多時間於家庭」為由,今年底退任,但仍留任董事會主席,繼續參與制訂業務策略。接替陳偉良的程天縱,目前是郭台銘私人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團的副總裁。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台灣上市公司鴻海的母公司,鴻海精密就是富士康國際的控股股東,持股71%。

鴻海盡攬蘋果iPhone定單

程天縱接手的富士康,現在正處低谷。富士康的收入、盈利和股價都在2007年見頂,收入由2008年起已經連續下跌3年,今年上半年再收縮7%,跌破30億美元水平,是6年來最差的半年收入。2010年全年虧損超過2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再蝕2000萬美元。
富士康面對的挑戰,是蘋果iPhone在2007年面世後,徹底改變了手機產業的競爭局面。智能手機逐步取代傳統手機市場,導致手機商改朝換代,富士康主要客戶諾基亞等傳統手機巨人的市場份額,遭蘋果和Samsung大幅度蠶食。富士康的控股股東鴻海,卻在這時候加入手機代工業,直接與它競爭。
一直有為蘋果代工電腦及元件生產的鴻海,2007年成為iPhone的主要代工廠,盡攬蘋果iPhone定單,沒有把iPhone定單交給富士康。鴻海去年的收入,是破紀錄的735億美元,增長70%。

鴻海拒絕不競爭

其實富士康2005年上市時,郭台銘已為鴻海可能再次從事手機代工生產,與富士康作正面競爭,留有一手。
鴻海當年把負責集團全部手機代工業務的富士康,分拆到香港上市,一開始已無意為自己設限,罕有地沒有承諾,日後不會與富士康作同業競爭,反而用「先小人」策略,富士康在招股書「風險因素」一章買定保險,有言在先,表明「日後或會面對來自鴻海的競爭」。又因為富士康依賴鴻海與客戶建立的關係與訂立的框架協議,招股書講到明:「若鴻海將其利益放於首位,則本公司(富士康)在客戶或現有或相若產品上與鴻海的競爭,會對本公司的業務構成不利影響。」
鴻海也為搶奪富士康原有客戶,盡早開啟方便門。招股書提到,鴻海不會爭奪富士康當時的5大客戶(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的承諾,僅為期1年,原因是超過1年的限制,並不符合鴻海股東利益。更兒戲的是,富士康在2005年2月上市,但鴻海不搶客的承諾,卻要提早由2004年9月中起計算。換句話說,鴻海的承諾在富士康上市後不足8個月,就已經完結。究竟鴻海之後有沒有與富士康爭奪蘋果以外的客源,富士康因而損失多少,不得而知。
郭台銘如此明目張膽地,為鴻海預留撬富士康牆腳的機會,為甚麼當年港交所(388)可以不聞不問?與同樣從事手機代工生產業務的比亞迪電子(285),上市時有十分具體的長期不競爭承諾相比,富士康與鴻海之間「沒有不競爭」的安排,尤其顯得異乎尋常。

此富士康不同彼富士康

比亞迪(1211)在2007年12月分拆比亞迪電子上市,也是由富士康的保薦人瑞銀(富士康另一保薦人是高盛)安排IPO,招股書花了11頁篇幅,解釋如何確保比亞迪電子在生產設施、技術和人事方面獨立於比亞迪,以及大股東的不競爭承諾。根據不競爭協議,只要比亞迪仍然是比亞迪電子控股股東,又或大股東王傳福持有三成以上比亞迪股權,王傳福和比亞迪都不會參與手機代工業務,也不能投資同類公司逾5%股權。
富士康(Foxconn)這名字,因為生產iPhone的種種好壞消息,而被海外媒體廣泛報道,名聞國際。不過這個Foxconn,其實多指鴻海母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團(FoxconnTechnologyGroup),也有指鴻海旗下的多家主要附屬公司,它們同樣以富士康為名。市場多次或刻意或無心地,誤會香港上市的富士康有份生產iPhone,每次蘋果發佈新iPhone,富士康股價都被借故炒作一番。鴻海和富士康從來不認真澄清這些傳聞,任由市場胡亂揣測,似乎樂見這些煙幕,可以稍為遮掩鴻海獨享iPhone盛宴的食相。
「本公司相信,確保本公司成功乃符合本公司控股股東鴻海的利益。」今天回顧富士康國際當年上市時的信誓旦旦,富士康股東可有錯信郭台銘的感覺?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