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能夠「開水喉」,一方面要靠中央放寬政策,另一方面亦要靠自己「搶」存款。由於內地規定銀行不能像香港銀行,隨意提高定存息率搶存款,銀行唯有以「理財產品」名義集資,間接「攬存」(指存款)。
「短期存款(實為理財產品)」及「第三方管理存款」在內地各銀行早已盛行,銀行推出的30日至半年為存款限期理財產品,一般以約4.8至5.6厘等高息吸引投資者。目前,人民銀行定出3個月與半年存款年利率分別為3.1厘及3.3厘,因此,4.8厘至5.6厘的年利率,在股樓中難發大財,而參與高利貸又怕債仔「走佬」,「短期存款」也是一個選擇。
資金投放途徑不詳
據了解,「短期存款」亦有忠實擁護者,該等產品一般集資額30億元(人民幣.下同)至100億元不等。雖說產品由銀行發行,風險理應不高,但記者在多間銀行查詢「短期存款」產品的投資渠道,得到答案是一般以投資企業債券及股票為主,記者發現在4、5項投資產品中,總會有一項目為銀行自行設立的「理財基金」,資金的投放途徑不詳,記者多次向銀行追問詳情,職員未有正面回答,只不斷游說記者購買,「雖然這些產品並不保本,但我可以告訴你沒什麼風險,今年都沒虧損過,你可以放心買的。」
中國銀行(3988)職員表示,今年幾乎每個月都有理財產品產品出售,吸納資金。
自人行調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後,記者再到各銀行查詢,發現投資項目在月底截止後,不再延期,職員指,「12月還有沒有新產品推出,真的不好說,所以你要趕快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