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上月有12萬新增職位,失業率也由9.0%大幅下跌至8.6%。之前兩個月的就業數據,也同時上調。這樣的一條短訊,足以令人相信,美國經濟復蘇非常強勁。
當然,難以置信地好的數字,通常都不是真的。很多人指出,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計算方法中,只要一個人連續4星期沒有找工作,這個人就不算勞動人口,也不計入在失業人口。失業率跌,理論上可以反映就業情況非常之差,差到連找工作的力氣也索性省下。事實上,現時美國的勞動參與率,跟80年代初差不多,約莫是64%。
美國的勞動參與率最高點,大概出現在千禧年之後。有人指,自從科網爆破之後,其實是美國經濟步入了失落十年,中間出現的那個房產泡沫,只是虛火。將兩個宏觀因素加起來,附以過去30年的歷史,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80年代出現個人電腦的新工業革命,以及新興市場的發展,到了90年代初,又有冷戰結束,釋放了前共產陣營的創造和消費力,所以那20年是近代史上,尤其是美國,最好景的日子。
千禧過後,第一件大事就是911恐怖襲擊,美國又再負擔沉重軍事開支。國內,雖然繼續有互聯網的流動通訊發展,對人口老化和有關的成本才是經濟最大的壓力。與此同時,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加入世貿,令消費品的價格大跌,維持了美國人的生活水平。「職位流失,開支增加」,這8個字基本上解釋了美國失落十年是甚麼一回事。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