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關醫生標準工時的討論,令我想起當年在劍橋習醫時的一位恩師,Dr.ChrisVassilas是英籍的希臘人,護士都偷偷說他貌似戇豆先生,但兩人做事作風剛剛相反,Dr.V凡事認真,有條不紊,所以病房上下也受他感染,對病人也非常細心。由護理、開藥以至出院的安排,每個步驟也毫不馬虎。
Dr.V每星期與我導修的情況也很特別,他會先印好要討論的文章,跟我一起認真地討論各種病種和病房案例,有時又會教我如何與病房護士合作、如何分配時間等,所以我跟隨他學習的半年來,得益不淺。
Dr.V經常說,只要能將時間好好運用,也能做到很好成績。因此他每天八時半上班,五時多便準時開車回家,他亦從沒要求他的下屬或護士多留病房工作,相反,他經常提醒我,做醫生尤其是精神科醫生,是一份勞心勞力的工作,所以要善用大假,更說笑即使將來我忘掉了他教我的所有知識,千萬也不要忘記放假的重要性。
所以我跟他學習期間,他放了三星期大假,與太太到喜馬拉雅山行山,我也照辦煮碗,跟朋友歐遊三星期,其間忘掉所有工作煩惱,輕鬆得上班後竟然連自己辦公室的密碼也忘記了。
早幾年,Dr.V來港代表英國皇家學院當精神科的海外考官,我跟他重聚時,他除了問我有沒有勤力工作外,便問我有沒有好好放假。
我覺得從他身上不但學到和體驗到英國精神科醫生有板有眼的做事作風,只要做事方法得宜,許多事也迎刃而解。
人生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所以如何尋求work-lifebalance,若能取得平衡,不單止能提升醫生士氣,也防止不必要的burnout(極度透支)。
至於我,現時雖不能放三星期長假,但也不忘Dr.V的教誨,每三個月便會休息一周,放放假,充充電,陪家人出外遊玩一下,回來後帶着最好的狀態重拾工作。我很喜歡有個電視廣告對白:「香港人,唔好咁緊張啦!」
精神科專科醫生 李德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