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沒見陳耀成了,這一趟難得一見,他看來精神狀態好極了,仍是不折不扣藝術家模樣。陳導演隨片登台,《大同:康有為在瑞典》要公映了,在試映會上,他講述導演《大同》的經過,與前來觀賞電影的觀眾分享他拍攝此片的感想,當然他也想聽聽觀眾的心聲。
看過《大同》,沒有留下來參加座談會,不想別人的觀後感影響我寫這篇文章。
在瑞典居住超過三十年的舞蹈家江青為《大同》當旁述,十分稱職。她當了整部電影中最為突出的一個角色,她的滄桑感,不刻意的打扮,感情自然流露,一點不做作。由她來描述康有為在瑞典的日子,很能打動人心。江青本身的遭遇(她與毛澤東妻子同名同姓,在文革期間,她在內地的親友因此受到不必要的歧視,折磨,倘若江青那時在國內而不是在香港,她恐怕要吃盡苦頭了),她寄居海外心情,與百年前康有為的感受前後呼應。那麼美麗的城市,風景那麼怡人的島嶼,卻留不住一心要為改革中國而希望有一番作為的康有為,典型憂國憂民知識份子的心路歷程。
飾演康有為,梁啟超,康有為二女康同璧的三位演員演來皆十分落力,卻是與影片的紀實風格不怎樣協調。
三位演員不是演得不好,穿上那年代服飾扮演歷史人物,導演把他們放置在一個疑似廠景的舞台上,背景(包括瑞典的風景)投射在舞台的佈景板(布)上,很有希萊希特的舞台疏離效果。他們透過對手戲,對白,呈現當年他們的心情來。電影加插朱石麟的《清宮祕史》,很有畫龍點睛之妙。訪問有關學者,亦能帶出康有為這名歷史人物,在當年歷史舞台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剪接,把一干與康有為有關的人物都給予他們恰如其分的亮相機會,詮釋了「保皇黨」代表人物康有為並不如想像的迂腐,他的「百日維新」雖然曇花一現,悲劇收場,但這無損以改革為救國的理論,仍有其可取之處。
《大同》的配樂是出色的,特別是在影片中響起的歌聲,嘹亮而帶著濃烈感情,聽著聽著,受到牽動了。要是三名演員什麼都不做,穿上現代服飾,坐在舞台上唸台辭,或許會有更佳的效果,與電影的調子會更為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