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攘了整整兩年的歐債危機已令歐洲經濟疲憊不堪,近期多個領先指標都顯示歐元區已瀕衰退邊緣。歐債減值不但打擊到銀行業的盈利前景,同時亦影響到信貸供求。
南歐多國的緊縮措施,換來了更高的失業率及更低的家庭入息,零售消費意欲下降,企業盈利前景下調,引發信貸需求下跌。申請貸款的人少了,願意放貸的亦少了,銀行為保資產充足及減低交易對手風險,均紛紛減少放貸。隨着新一輪緊縮措施將至,這惡性循環將無可避免地加劇。
在這前提下,歐洲央行本不應該在年初兩度加息,雖然上月初在新總裁德拉吉上任後隨即減息25基點,但相對美國已採納了三年的零利率政策,從任何一個經濟角度來看,歐元區都不該出現高過美國近1厘的官方利率。
相比美國,當前歐元區有較低的通脹率和較高的失業率,考慮到經濟收縮及銀行體系信貸緊張的情況,這星期的央行會議已有足夠的理據減息。
若然歐央行本周仍不願減息,那最大的原因就只有政治考量。
單從經濟角度來看,可能會較難理解為何歐盟官員在整個危機處理的過程中作出的反應都好像較為緩慢。不過,若從政治角度來看,這些歐盟官員以至德法元首等或許正藉着這次債務危機來進行革命性的改變,把歐元區由單純的一個貨幣聯盟,逐步推向財政合一,以至最終成立類似聯邦政府的一個政治聯盟。
本周會議成關鍵
不久前歐洲懷疑派(Eurosceptics)較佔了上風,受財困影響的南歐諸國人民普遍抗拒進行緊縮政策,即使較富有國家的人民亦厭倦了無止境地補貼別國,區內反對歐元的民意比例越見上升。
可是在10月份歐盟峯會後,形勢出現明顯轉變,歐洲統一派作出了大反擊,從那時起關於歐元區需要先成立財政聯盟(FiscalUnion)才可考慮其他拯救方案的聲音不絕於耳,預期本周五的財長會議或會達成修訂里斯本條約的初步共識,屆時統一歐洲的時間表或隨即展開,未來6個月歐洲歷史也許將掀開新的一頁。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