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百無聊賴,不可能將網友的隨口一問拿來當學問作;也除非百無聊賴,不會從頭到尾讀一遍《論語》。但是百無聊賴有個好處:在不可疑處生出疑惑來,一旦求解,就讀了書。
有位網友來我部落格說他看李敖的節目,講到《論語》裡的一段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李敖舉證歷歷說這裏的「易」應該通「亦」,重新標點後應該為:「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再給我幾年,或者五年、或者十年,來學習。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了。)
這位網友的結論是:「老實講,我被說服了,但是這種說法始終與我國高中的學法不同,我去問了幾位國高中的國文老師,全都一致說課本是對的。」
他想聽聽我的解釋。
李敖的原說我欠學,僅就那翻案之說來看,大約李敖是指出「易」為「亦」的同義字。
在古籍上,的確有這樣通用的地方,《列子.黃帝》:「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彊;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此處的「亦」,張湛的注是這麼說的:「亦,易也。」換言之:亦通「易」。
此外,《素問.氣厥論》:「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在此處,王冰的注是這樣說的:「食亦者,謂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也。亦,易也。」
寫「亦」而表達的卻是「易」若成立,那麼寫「易」能不能也表達了「亦」呢?也有這例子,同樣是在《素問.骨空論》:「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王冰的注說:「易,亦也。骨有孔,則髓有孔;骨若無孔,髓亦無孔也。」
這樣的方法可以說明:在《列子》、《素問》成書的時代,此二字有通假的情況。《列子》這本書極可疑,歷來學者多認為這是晉代道家之士拼湊成章之作;而《素問》成書也在戰國以後。
回頭再看:在孔子及孔子以前的時代,似未見任何書中有此一通假的例子。這是學者判斷的依據之一。一般說來,在儒家經典上立新說頗不易,一個常見的方法是:比較《論語》內部有沒有同樣的、「亦」「易」通假的用法。我將《論語》全書查考了一遍,除了「不亦」、「抑亦」這一類的連用語不論之外,發現「亦」作為介詞和連詞的用法都有,像是「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君子亦有窮乎?」這一類的例子共有十七個;而「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這一類的例子則有十一個。不過,「亦」、「易」通假之例,則一個都沒有。
另外,就文義判斷:「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以和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相對應,其義自顯。如果斷讀成:「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在語感上,那孤懸的「五、十」兩個數字很突兀,而「十」已經是整數,很難說是「幾年」的範圍,與《論語》其他的內容相勘,也並無可以認證的參照。
然而,經典例有「歧讀異解」之趣,何妨李敖有他一說?既然李敖可以有他的一說,我幹嘛分辯這一場?道理亦很簡單,百無聊賴讀《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