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生活重整課程帶病者走出地獄

伊院生活重整課程
帶病者走出地獄

【本報訊】壯年中風、意外、工傷等突如其來的傷患,可以令人的生活由天堂跌落地獄,有人甚至接受不到身體的殘疾,或受無止境的痛楚折磨,萌生自毀念頭。伊利沙伯醫院舉辦生活重整課程,協助這些病人走出地獄般的生活,在痛楚與絕望中,學習以正面態度重投正常生活,不再放棄自己。 記者:鍾麗霞

伊利沙伯醫院職業治療部部門經理梁國輝表示,「嚟得參加我哋嘅課程,10個病人有5、6個都試過自殺」。他指,中風及痛症等長期病患者中,估計有10至20%人,完成針對肢體康復的訓練後,因難以接受身體障礙,或傷病遺下的症狀,無法重投正常生活,出現「生活方式失衡」狀況,即除生活自理或休息外,日常生活幾乎沒有甚麼內容;或生活只圍繞治療,沒有正常家庭及社交、娛樂及工作,導致心理質素下降,有些病人除了看病外,完全不外出,不見朋友,與現實世界隔絕。

《生活重整課程點滴》
病友在課程中透過分享個人經歷,互相鼓勵及扶持。

《生活重整課程點滴》
梁國輝(右)表示與病友聚會,「飲飲食食」是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大家可邊吃邊講心事。

200名病者受惠

他表示,症狀較重、性格悲觀、有後遺痛症及太依賴家人或親友照顧的病者,是出現生活方式失衡的高危族,「痛症嘅影響比較大,所以痛症科嘅病人最多」。
伊利沙伯醫院自07年起舉辦生活重整課程,大部份痛症科病人也會參加。此外,也有為中風及柏金遜症病人開班,最近更為愛滋病患者舉辦課程;至今已有逾200人完成課程。

《生活重整課程點滴》
參加生活重整課程的學員一起炮製美食。

行街睇戲有辦法

課程第一步是要教病友接受現實,調節抑鬱、哀傷或憤怒的情緒,下一步是學習與症狀共存,利用身體仍有的功能,找出合適方法,重投正常生活。梁表示,很多病友因為痛症「唔行得、唔坐得」,故不敢外出,課程會教他們很多方法適應,例如將一程時間較長的巴士,分開兩次搭車;到戲院看電影,選擇最後一排,看戲時便可以坐下及站立交替,減低受痛症的影響。每次上課,學員都要想一件開心事去做,在課堂上策劃行程,到下一次上堂再滙報結果,很多時成功例子可以鼓勵病友更多嘗試接觸社會,到完成課程前會要求學員做一個三個月的中長線的生活計劃,希望他們可重拾生活及自信,「最終希望佢哋可以正常搭車、出街、睇戲食飯、甚至可以返工」。
痛症病人最常會問「幾時會好番?幾時會唔痛?」他表示有所謂的「痛感過敏」,病人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痛楚會自然消失,有可能是一、兩年,也可能是更長時間。
若病人失去生活的動力,引發抑鬱症狀,未必能捱過這段時間,故學習保持樂觀,與症狀共存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