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的一舉一動,上星期左右着金價的走勢。環球6大央行上周聯手增加美元流動性,令美元急瀉,而以美元計價的現貨金價則在一周內,升近4%,企穩在每盎斯1700美元水平以上。不過,南韓央行上周以分散外滙儲備為由,在11月增持15噸黃金,按月增幅達39%,令央行黃金總儲備達54.4噸至21.7億美元,對黃金市場而言,意義更加大。
自從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聯儲局大印銀紙救市,令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由海嘯前的7000億美元,大增至去年6月的最高峯2.1萬億美元,使美元弱上加弱。追蹤美元兌6種主要貨幣的美滙指數,在09年5月時高見89點,至今已回落近12%,反映美元在過去兩年急速貶值。
以中國外滙基金為例,自海嘯發生後基金已開始減持美元資產,改為增持歐元等其他貨幣作儲備。不過,去年爆發到至今仍然未有解決方案的歐債危機,使投資者對歐元區前景失去信心,作為儲備貨幣之一的歐元,其地位亦開始動搖,黃金成為央行及外滙基金分散儲備的出路之一。
環球央行在過去20年一直都是黃金淨賣家,到去年才有180度轉變。去年全球央行全年共買入76噸黃金,但只及今年頭9個月350噸的2成。央行今年加速買金,與歐洲及美國經濟環境動盪有着密切關係。單就今年第三季而言,環球央行就淨增持148.8噸黃金,按年勁升逾一倍。
而南韓央行今次已是第二次購入黃金,該行於本年6至7月期間,已購入25噸黃金,為13年以來首次。根據世界黃金協會資料顯示,此舉令南韓這個亞洲第四大經濟體系,持金量跳升三級至全球排名第43位。即使是面對債務危機的歐洲,其央行在今年亦已停止沽售黃金,顯示黃金在央行之間需求很大。
新興國家均增持
至10月為止擁有最多外滙儲備的國家及地區分別是中國、日本、俄羅斯、台灣、巴西、瑞士、印度及南韓。這些國家當中金磚四國(即BRIC)正密密增持黃金。新興國家增持黃金以分散外滙儲備已成為趨勢,確實可支持金價長遠的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