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被拆 賠償不足竹園村非原居民誓死保鄉

家園被拆 賠償不足
竹園村非原居民誓死保鄉

【本報訊】政府在蓮塘及香園圍興建新口岸,打鼓嶺竹園村首當其衝,需全村夷平讓路新口岸。發展局為村民覓地重建竹園新村,但可「無條件」遷往新村的僅一小撮原居民,其餘26戶非原居民雖可選擇「屋換屋」平房方案,卻需自資買地及補地價,每戶動輒支付150萬元;新村地主更「封盤」,非原居民慨嘆「有錢都買唔到地起屋」。面臨家園盡毀,非原居民直斥政府賠償安置方案千瘡百孔,聲言若不獲合理賠償,會誓死保衞家園。
中學教師江碧如在竹園村出生,雖然並非原居民,但在原居民村落成長,與村民打成一片,又講得一口流利客家話。數年前得悉政府要拆村建新口岸,她肩負起與政府商討的重任,成立竹園村居民搬遷委員會,擔任副主席一職。過去數年來與政府周旋,可惜政府最終提出的方案卻令他們大感失望和憤怒。他們原本需在上月24日回覆政府是否接受平房方案,縱使限期已過,但全體非原居民堅持拒絕接受。
「政府嘅方案好刻薄,好似特惠賠償,每呎只有350蚊,又唔計廚房、廁所,間屋有幾大吖?計埋計埋得6至7萬蚊,夠補地價定買地起屋?」她指非原居民的住屋是多年來辛勞賺錢建成,政府要滅村發展,毀其家園,當然要有合理賠償。
江碧如為村民疲於奔命,精神壓力大增,長年失眠,要看心理醫生及食藥,「嗰時真係好徬徨,唔知可以點,林鄭佢講到我哋如果唔夠錢,就同鄉親父老借,咁即係叫我哋同大耳窿借啦。」

竹園村非原居民要遷往新村,可選「屋換屋」平房方案,但要自己斥資買地及補地價。

老翁盼續與村民生活

今年已達88歲高齡的古伯獨居於竹園村的村屋,早年在村內種菜維生,但30多年前雙目失明,日常生活、起居飲食都由村民照顧。當提到政府要拆村毀屋,古伯十分氣憤,「間屋我自己辛辛苦苦儲錢起,政府唔賠錢畀我、又唔幫我起屋,淨喺逼我上公屋,對待我哋仲慘過對狗。」古伯現時行動不便,出入要村民攙扶,「如果要我離開條村,我寧願死。」他只有一個心願,盼能繼續與村民一起生活至終老。

政府在蓮塘及香園圍興建新口岸,位於打鼓嶺的竹園村首當其衝,需全村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