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情緒,焦慮、抑鬱、恐懼、喜悅、興奮,正常來說,都是自己先「生其心」,然後還得經過腦部「告訴」我們,通過生理反應,讓我們「感到」正在焦鬱喜懼中。腦也不過是收到指令辦事,好讓心理跟生理反應統一融合。
焦慮症抑鬱症患者的情況就沒那麼簡單,既稱之為「症」為「病」,就不是單純是心理的毛病。詭異的是,心理與生理因素可以互為因果。有些個案是先出現了心理承受不了的打擊/壓力,倒過來讓腦分泌「經常性」地失常,一旦失常變成經常,那些偶發事件給解決了都過去了,患者依然在這惡性循環當中持續焦躁抑鬱。
最不好說最難理清的就是這種外因內因生理心理纏在一塊的情緒病了。跟朋友訴訴心事排排毒,說得不夠精準,便換來不能對症的金石良言:放輕鬆點放下一點放開心胸一點。他們不會理解,心開了。腦卻因為你的心曾經緊閉,自此養成不良習慣,強制指令你不能放開放下。
即使到了專科醫生面前,他們也不能通過一幅素描一段談話,就能把你情緒起伏不得自由的因果看透徹,判斷出是腦分泌先出事還是抑鬱成性搞壞了腦袋本來該守的本份。他們也只能通過用不同的藥以不同的份量來慢慢試驗,那種藥用對了,有反應了,再往那方向去治療。
因此,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向醫生陳情,有足夠的好記性及敏感度,記住每種藥服後的身心反應,再向醫生滙報,才能幫助醫生的判斷,也幫了自己。對一個情緒病人,要分析/觀察/記錄/描述自己的情緒變化,也真夠為難。這也許是這種病難治的原因,不過知道了原因,再難,也有個希望與方向。